“恐艾症”吓着你了吗?
有这么一些“病人”:他们大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患病,他们最初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怀疑促使他们反复做HIV抗体检测,结果却一再呈现阴性。这并没有让他们轻松起来,他们继而坚信他们感染了同一种未知的病毒,这一病毒类似艾滋病,还能够通过唾液、体液等轻易传播给亲朋。而“医生也无法找到他们的病因”。对于这些病人的病症,医生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恐艾症”。
那些患上“恐艾症”的人们
“高危”,是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危险度而言,常见的有无防护的性行为、频繁更换性伴侣、多性伙伴及多年性活动史等。
★他们大都曾“一夜风流”
这些被医学专家称为患有“恐艾症”的“病人”,许多都有过婚外高危性行为。六年前,作为一家油田的业务员,“求败”出差到了新疆,晚上,寂寞难耐的他找了小姐,在风流过程中,不小心弄掉了安全套。
★他们有着相似的症状体征
在急性期,会同时出现腹泻、感冒、皮疹等症状;急性期后,一些症状消失,一些症状却会反复出现,还有一些症状会长期存在。一个让他们惊恐不已的事实是,他们的CD4检测值普遍较低。
传染性是这个人群精神煎熬的主要原因。他们自认为都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因此有着强烈的负罪感。很多人希望自己真的得了艾滋病。
★他们拒绝承认“恐艾症”
很多临床专家一致认为,他们得的是“恐艾症”。而这个群体却不认同这个称呼,也不认同专家们的判断,他们给自己定义为“阴性HIV感染者”、“隐性HIV感染者”等等。寻找和碰壁,希望和失望,求生和破灭,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精神煎熬、生不如死,有人失业,有人离婚,有人自杀,有人恶意传播疾病。
“恐艾症”的症结在哪里
自从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那些随处一夜风流的人们,在兴奋之后便多了一分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慌担忧。
☆良心不安,他们不相信自己没病
大多数病人所反映的情况均被医生一一驳斥,他们说发烧,医生经过仔细测量,好多并不烧;他们说舌苔白,医生认为精神过度紧张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舌苔发白;他们说淋巴结肿大,医生认为,全身两个部位以上、直径1厘米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才叫持续淋巴结肿大;他们说皮疹,医生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现临床意义上的皮疹。
☆越是查不出病因,越是恐慌
他们认为,他们感染了同一种“未知的病毒”,或者是艾滋病的变异病毒。
网络里,很多人自患病起,反复检测HIV抗体,都呈阴性,很多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医疗机构做了多次检测,不仅排除了HIV感染的可能性,还排除了甲肝、乙肝、肿瘤、结核病等等相似病症可能性。
☆或许,只是超级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
一位医学专家做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根据病人的诉说,到桑拿房、发廊与那些小姐接触,她们基本上都患有这种咽喉炎,有些人严重,有些不是太严重。给她们做了大量舌苔黏液的涂片检查,用革兰氏染色,发现都是阳性葡萄球菌!虽然没有能力做进一步的生化鉴定,但基本上可以认定这是一种超级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
“恐艾症”患者多有高危婚前或婚外性行为
“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及反复清洗等异常表现。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与自身的性格及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恐艾症”患者大多有过高危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及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人,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在这种情况下,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然后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应,陷入深深的恐惧中,其恐惧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主观想象。
“恐艾症”分四类很多患者多种表现并存据介绍,“恐艾症”表现为:精神压抑、沉默寡言、恐惧焦虑、不能自我解脱。每每谈及所患症状则痛不欲生,因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昏等症状,有的甚至认为死亡就在眼前,世界到了尽头。有的患者公开声称自己患有艾滋病,负罪心理严重,并动员家属做有关性病检查;有的固执己见,医院检查无艾滋病,仍多方求医,要求治疗。
专家表示,“恐艾症”并不是单一的心理疾病,它包括多种相关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1)恐惧型
表现为对艾滋病及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对血液、吸毒人员、艾滋病病人等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接触时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2)疑病型
此种“恐艾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而四处求医,虽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其恐惧和担心。即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
(3)强迫型
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因而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如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甚至用酒精、消毒液擦洗衣物和身体,严重者需戴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日常行为,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4)焦虑型
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其相关报道,就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地生活,担心自己被感染,同时伴有各种躯体动作,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唉声叹气等。
疾控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的“恐艾症”都可以简单地划归到某一类,很多患者多种表现同时存在,所以需要接受综合性的心理治疗。
远离艾滋病和“恐艾症”的几种可能在这个性观念越来越开放的时代里,性传播疾病已经成为一大社会痼疾,这是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1、性生活做好防护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不“乱交”,是固定性伴侣就不会感染艾滋病,但根据近几年临床病例看,固定性伴侣更容易使人放松警惕,少用甚至不用安全套。“性传播途径增多意味着性生活应该尽可能使用安全套,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伴侣是否被感染。”统计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艾滋病携带者的家属会被感染,而他们并非全部是有多个性伴的人。
2、拒绝多个性伴侣
多个性伴侣容易感染艾滋病与个体在多个性伴侣交往中感染性病分不开,个体在患上性病后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若性病患者的皮肤粘膜有炎症或溃疡,性交时爱滋病病毒就容易进入体内。即使无破损或溃疡,也可因刺激生殖器部位的免疫反应而使爱滋病病毒较易传播。此外,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如同时患有性病,通过性传播艾滋病毒的危险性可比HIV感染者高3~5倍。
爱滋病是一种通过性等多种特殊方式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沈家宏也提醒:性伴侣越多,感染HIV病毒的几率越大。
3、不拒绝排斥心理干预
“恐艾症”表现为与现实不相称的担忧并表现为社会行为的紊乱,心理干预先是给他做心理治疗,再适时开些抗焦虑药,用以缓解、排除内心的疑虑,进而帮助来访者澄清情绪困扰,质询患者认知偏差,帮助其客观评估自身状况(包括风险水平、躯体症状、情绪与行为冲突等),学习有效管理情绪,恢复社会功能。
我们或许无法准确统计有多少人有多性伴侣,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卖淫嫖娼,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可能会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威胁无所不在。对他们,我们只能说,为了自身健康、家庭幸福,请洁身自好!
本文内容不代表心询网观点,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文章由心询网编辑素材来源于凤凰网、华商网、39健康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我们对作者深表敬意
如侵权在后台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