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疑病症被描述为「持续思虑自己可能患上一种或多种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与之相伴的是反复就医、检查、搜索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或者对躯体不适采取回避。
一些学者和医疗从业者更愿意使用「疾病焦虑障碍」来称呼这种疾病,以消除其中的贬义色彩。
有医生感受到,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出现之后,这样的患者正在增多。
医院「报到」了。
他是苏州一所大学的本科生,去年国庆假期后的一个月,医院挂了39个号,平均每天1.3个。
最初,杨磊没有任何症状,只是突然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亲,打算求个心安。结果,血常规的某个指标稍稍偏离了正常范围,从此,他就停不下来了。
他开始反复求证一个事实——自己没有血液病。
那段时间他正在实习,原本只挂周末的号,后来演变成工作日请假去看,最后假也不请了,午医院,两三个小时后再回来。
血常规查了四五次,又做了不止一次的全身B超,检视各个部位的淋巴结。他把报告拿给不同的专家看,都说没什么问题。走出诊室,焦虑似乎平息了,但不消几日又卷土重来。
杨磊的血液报告显示无异常,最近几个月,他做了数次类似的检查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种状态杨磊并不陌生。过去5年间,他数次陷入相似的境地,只是担忧的病种不尽相同。
年,他确诊了疾病焦虑障碍。人们或许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疑病症。一些学者和医疗从业者更愿意使用前者,以消除称呼中的贬义色彩。
今年年初开始实行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对这种疾病的描述是,「持续思虑自己可能患上一种或多种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与之相伴的是反复就医、检查、搜索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或者对躯体不适采取回避。
由于诊断标准的变迁,我们很难得知它确切的发生率。目前我国被广泛援引的患病率5‰,但这已经是年的数据了。一些医生的直观感受是,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出现之后,这样的患者正在增多。
把自己套在1%里
杨磊把自己最初的疑病行为描述为「一种对压力的转移」。
高三那年的秋天,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变得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sybj/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