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医学家,本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任丘)人,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年轻时曾向长桑君学医。作为一名民间医生,他经常往来于齐(山东)、赵()、秦(陕西)、周(河南)等地行医。医术精明,治疗妇女、小儿、老年疾病,每多效,擅长针灸、方药综合治疗技术。着名的“六不治”反映了他与鬼神观念、特权思想决裂的科学医疗观。 扁鹊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实践首创了中医的“四诊法”,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望、闻、问、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专门写了扁鹊的传记。因此,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名医,却留给后人太多的谜团。比如他为什么会有三个名字,而究竟哪一个是他的真实名字?他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他妙手回春的奥妙又究竟在哪里呢?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他们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许多人为我们所崇敬。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先秦时期的着名医学家,他叫扁鹊。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就是扁鹊的三个名字和他生活时代的问题。 《史记》在讲到扁鹊的时候,一开始是这样一句话,“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扁鹊,是渤海郡郑人,郑在哪儿啊?在的任丘一带。那也就是说,第一,这里面说了他的家乡;第二,又说“姓秦氏,名越人”,这里又出来第二个名字,叫做秦越人。就是说扁鹊也就是秦越人。 还不算完,在《史记·正义》里面还有一说,扁鹊是“家于卢国”,卢国在哪儿啊?也是在齐国的渤海,现在山东的长清一带。所以,他又叫卢医。 所以,我们看到扁鹊有三个名字:第一,扁鹊;第二,秦越人;第三,卢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大家的看法是,扁鹊是上古时期一位传说中的医生,这个人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来了以后,热心给人治病,把人们的病都治好了,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做一只带来喜悦的喜鹊。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的人物。 而秦越人,应该说是确有其人,他就是《史记》上说的,在渤海郡郑的一个大夫。 而卢医呢?这是指他出生的地方,在卢国。 这样一看,这三个名字当中,秦越人是确有其人的,而扁鹊呢?正是由于他到处行医,受到尊敬,人们就把技术高超的人叫做扁鹊。于是,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有人认为,扁鹊就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的名词。 到现在,我们可以说,扁鹊原来是个神话人物,但是由于他和秦越人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令人非常可信的人物。 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做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做扁鹊。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那就是扁鹊生活的时代十分模糊和混乱。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有关他生活年代的记载又为什么会出现模糊和混乱的情况呢? 记载扁鹊的材料除《史记》外,还有《战国策》、《韩非子》、《论衡》①、《列子》②、《说苑》等古籍,这些材料中记载的扁鹊活动的时间跨度很大。 如记载最早给蔡桓公治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给虢太子治病的时间在公元前年左右;给赵简子治病,在公元前年前后;给齐桓侯看病,在公元前年到前年之间。 《战国策》记载的扁鹊见秦武公,大约在公元前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个病人。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三百多年之间,这显然太离谱了,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所以,人们就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我认为,秦越人作为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医生,人们已经给他赋予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因此他的有些活动肯定不全是其个人所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可能。那么,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界定一下扁鹊生活的大致时代。
第一,依据《汉书·古今人表》,班固③在《古今人表》里面,把上古到秦朝的大约一千四五百人都列入表中。他根据这些人的人品排列,高低各有不同。把扁鹊和赵简子、越王勾践放在同一时代。赵简子即赵鞅(?-前年),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越王勾践(?-前年),越国国君。如此看,扁鹊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依据从扁鹊行医的故事中,选择最可信的一个界定扁鹊活动的具体年代。我查了一下,有不同说法。但有不少人认为他到秦国见秦武王的事较可信,因为他在秦国被害。因此把扁鹊的生卒年代定在大约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比较合适。 第三,不确定准确的时间,说扁鹊是东周(或春秋战国)人就行了,他治病的故事有真事也有不少是寓言,可信可不信,不用太较真。很难准确地考证出他的活动时间。我主张这个说法。 关于扁鹊的医术,史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才使得其学识与医术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医。那么,扁鹊究竟有着怎样的医术?他对我国医学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贡献呢? 扁鹊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们先不说今人对他的评价,看看古人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他的名气了。
汉初,扁鹊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人们常常在说话当中,就自觉不自觉地提到他。汉初陆贾在《新书》中说,现在社会在发展变化,不要光看过去已有的东西,新的东西总会不断出现的。他说,“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而药不必出扁鹊之方”。这话的意思是,社会在变化,各种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虽然孔子写的书最多,但是不是光孔子一个人写的,后面还有人。而药呢,也不是光扁鹊一个人发明的,后面还有人。这说明在当时人看来,孔子、扁鹊,这两个人是相提并论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刘邦讨伐叛乱的英布,在战斗中,刘邦中箭负伤,伤口越来越重,吕后就给他找了一个技术非常高的大夫,叫良医。刘邦坚决不治,他说,我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我这是天命,命乃在天,我现在身体受的这个伤,就是扁鹊来了也没用,我不治!刘邦的话说明在人们的口头语当中,一说治病的大夫,最棒的就是扁鹊,所以刘邦一张嘴,就说扁鹊来了我也不让他治。这说明扁鹊的名声在汉初已经很高了。 晋代有一位炼丹家叫葛洪①,说扁鹊是“治疾之圣”,就是治疗疾病的圣人。结合扁鹊的医疗实践,我觉得不过分。在扁鹊身上,我们看到,在中医治疗法的几个关键的环节,他都有开创之功。 第一,切脉大师。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这种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切脉就逐渐走上了科学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是第一人。 司马迁就这样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天下谈论诊脉这个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行医,他的切脉是非常准的。
有一次,在晋国,他碰到当时在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病重,当时赵简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都非常害怕,于是就把扁鹊找来了。《史记》记载:“扁鹊入视病,出。”是说进去以后看赵简子的病,然后就出来了,乍一看,这多简单啊,但是出来以后,一听扁鹊说的话,就知道他给赵简子看病了,怎么看的呢?号赵简子的脉了。 扁鹊这样说的,病人的身体没有问题,他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是,脉搏跳动很正常,你们不用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一定能够醒来。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他如何给赵简子看病,但从他说的话,就知道他给赵简子号脉了。扁鹊的话很准,两天半过后,赵简子终于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是很有把握的,他通过脉象可以断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在扁鹊之前,也不是说没有切脉,中医很早就通过脉象了解病情,只是过去切脉,是顺着人体的血脉一点一点由浅到深地去摸,比较麻烦。为什么对扁鹊切脉评价这么高,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一个交接点,就是寸口①。现在看中医切脉都是摸手腕这儿,就是寸口。据说,扁鹊也曾经用传统的切脉方法,顺着身体的血脉摸,后来他发明了寸口诊法,既简便又准确。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司马迁说“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矣”。所以这是扁鹊的一大贡献。 司马迁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对于这样的评价,后世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就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重要医学着作《黄帝内经》②和稍晚的《难经》③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那么,除了脉诊之外,扁鹊行医的神奇之处又表现在哪里呢?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全方位地展示了扁鹊的医疗技术。 据《史记》记载,有一次,扁鹊带着几个学生路过虢国,虢国是西周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在虢国,他们听到大街小巷都传,咱们国王的太子死了!人们都感觉到很惊讶。扁鹊不了解真情,一边走一边问。走到王宫门前,遇到一个中庶子,中庶子是王宫的侍卫大臣,就是国王身边的人,扁鹊问道:“虢太子是怎么死的?” 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没有规律,突然生了暴病,猛烈地爆发在体表,就造成内脏受伤害。人体的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导致阳脉缓慢,阴脉急促,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到太子不是真死,问道:“他什么时候死的?”中庶子回答:“从鸡鸣到现在。”扁鹊又问:“收殓了吗?”中庶子回答说:“还没有,他死还不到半天呢。” 扁鹊觉得更有希望,就很郑重地对中庶子说:“请禀告你们的国君,我是齐国渤海的秦越人,以行医为业,未曾拜见过贵国大王,也没有给大王效过力,请你立即禀报大王,就说我能使太子复活!” 中庶子知道秦越人很有名望,但不相信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以为他说大话,不以为然,说道:“先生该不是胡说吧?太子已死,怎么可能复活呢!” 接着中庶子谈起上古名医俞跗,说他医术如何高超:“俞跗可以顺着五脏的腧穴,然后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膈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如能像俞跗那样高明,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如此,就别用这样的话欺骗刚会笑的孩子。” 扁鹊尽管对中庶子的话很反感,但并没有着急,只是感慨地说道:“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小而不全。我行医多年像太子这样的病人见得多了。只要知道体表的病,就能推断内脏的病;只要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真实,你现在就进宫去看看太子,你会看到他耳朵还有听觉,鼻翼还在微微张动,顺着他的两条腿往上摸,还会感觉温热没有消失。” 中庶子听扁鹊说得这么有把握,不禁惊呆了,他赶紧进宫,把扁鹊的话禀告国君。国君又惊又喜,立即传令请扁鹊进宫。他对扁鹊表示感谢,说着还掉下了眼泪。 扁鹊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断定太子并没有死,他说:“我认为太子的病是‘尸厥(假死,类似休克)’,此刻他正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微弱,乍看就像死了一样,其实并没有死。懂得五脏六腑道理的就可以治好这个病。” 国君听了大为折服,马上请扁鹊进太子的房间治病。扁鹊来到太子面前,仔细观察太子的气色,给他切了脉,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具,然后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位上扎了针。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了。扁鹊又赶忙调和了两种药,让弟子子豹用它在太子腋下熨烫,经过这样的治疗,太子终于完全清醒了,居然能坐起来了。扁鹊又留下药,要太子按时服药,20多天以后,太子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迅速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见到扁鹊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扁鹊只是笑笑,说:“我秦越人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太子本来得的就不是死症,他是可以活下去的,我只不过帮助他重新坐起来而已。” 治疗虢太子的病例,全面展示了扁鹊的高超医术,望、闻、问、切,“四诊法”全部用上了。“望”,走到太子身边近距离观察;“闻”,走近后自然得知太子的气味;“问”,问中庶子、问路人,了解太子的病情;“切”,这是诊断太子病情的重要环节。扁鹊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望、闻、问、切,在治疗虢国太子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扁鹊之后,中医确立了这种诊断方法。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树立扁鹊的神医形象的呢?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是医疗实践的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如果人有病,往往会使脸色、皮肤、神色发生变化。“望诊”就是察看气色,以便了解疾病的部位以及轻重程度,《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典型病例。 不过在文献中,《韩非子》一书写的是见蔡桓公,《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具体过程差不多。究竟扁鹊见的是哪位?研究文章很多,各说各理,至今意见没有统一。我倒觉得,不必做过多的争论。本来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其目的不在见哪个国君,而在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和深刻意义,姑且我们就叫桓公或桓侯吧。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一次,扁鹊拜见蔡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人的寿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就死去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扁鹊望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的病情时说:“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这段话包含了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治疗疾病的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医学思想。所以,治疗疾病自然是越早越好。 第三,从蔡桓公角度讲,他讳疾忌医——接二连三地丧失治疗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病须早发现早治疗,切勿耽搁病情。由此引申出的道理有以下几个: 第一,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第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 第三,要见微知着,及早提防。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由拒绝治疗的病人联想到治国问题,国家出现问题却不及时整改,任其发展,后患无穷,寓意十分深刻。 那么,在见桓公过程中,扁鹊的态度有问题吗?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怎一个“逃”字了得!》。文章认为,扁鹊发现桓公有病,不是耐心解释,积极治疗,而是仅仅说说,并不作耐心细致地解释,直到最后,一跑了之。 文章批评扁鹊:“扁鹊一代名医,今见死不救,逃秦自保,实不可取。”文章还说:“初见彼病,未尽其职,是为不智;卒而逃秦,是为不仁。不智不仁,医德安在哉?” 也许大家对这篇文章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或赞成或不同意。 我认为,从韩非子这则寓言的本意看,重点人物讲的是桓公执迷不悟,影射腐败国君,对国家问题不思改正,醉生梦死,最后终于亡国。而医术高超的扁鹊(也可指有抱负的改革家),意见不被采纳,人不被重用,良好的愿望最终破灭,愤然离去(人才流失),从这个角度讲,扁鹊不应受到指责。他离开蔡桓公,远赴秦国,是明智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平地讲,扁鹊为了桓公的病情,曾三次参拜桓公,好言相劝,苦口婆心,为此还忍受着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奚落和侮辱,他对桓公态度是真诚的。当桓公病情恶化到已无药可救时,扁鹊当机立断,“望桓公而还走”。当“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却“已逃秦矣”——已经没希望了,还给他治,治不好,不就等着倒霉吗?扁鹊知道桓公已贻误了治疗时机,无力回天,即使自己留下来全力救治也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走了之,足见扁鹊的机智和果断。 当然,如果非要找扁鹊在此事中的不足,那可能是他应该把桓公的病情向他的家人或周围的人讲清,让他们帮助做桓公的工作。——如果扁鹊这样做了,桓公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让扁鹊治疗了,吃药了,好了。 可照这样说,那还叫韩非子的寓言吗? 平心而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着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厥症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还有一个故事,说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得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这就是良医治未病的故事,说的就是他的大哥。这也是一个寓言故事,究竟扁鹊有没有两个哥哥,现在无从考证。但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良医治未病,而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治身体之病这个问题。良医治未病其实告诉人们,治理国家或做事情,一定要从小处抓,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问题大了,造成损失了才去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我感觉从扁鹊的病例当中,我除了学到中医的一些原理,更多的还感觉到当时那些人写扁鹊诊治的病例、病案,它有许多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也就是西汉时期,扁鹊的名气很大。人们一说,谁是最好的大夫?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扁鹊。他的名字和孔子是齐名的。 我们今天谈扁鹊,特别感觉到,这位医学家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也不一样。所以,围绕扁鹊,又有许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家完全认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扁鹊身上,还有许多谜团。关于扁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扁鹊对祖国的医学还有哪些贡献,请看下一讲。 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在有些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扁鹊堪称神医,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手到病除,最为神奇的就是他能够透视人的五脏六腑,具有特异功能。那么,扁鹊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史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呢? 《史记》记载:扁鹊年轻时做舍长①,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行为与众不同,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禁方②,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说:“好吧,遵命。”长桑君这才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用上池之水③送服这种药,三十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当知物矣)。”接着,他拿出全部秘方都给了扁鹊。话说完,长桑君忽然间就不见了,扁鹊觉得他更神奇了,心想,大概他不是凡人吧。扁鹊按照长桑君说的方法连续服药三十天,奇迹出现了!“视见垣一方人”,意思是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因此诊视别人的疾病时,能看到病人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还在为病人切脉。 这个故事太神奇了,简直让人不可思议。照这样说,扁鹊真有特异功能?这可能吗?不少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不相信人有特异功能,因此论述扁鹊时往往一带而过,甚至不提这件事。当然也有人认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是存在的,扁鹊就是。 如何理解这段记载呢?我认为,所谓扁鹊有特异功能,也就是“视见垣一方人”这件事,我估计是后人给他加上去的。也就是说,由于扁鹊诊病非常地准,他解除了许多病人的痛苦,尤其他对病人的病症说得非常准确,所以后人就感觉这个人怎么这么神啊?于是就加上了一段,说他有透视人的腹脏的这个功能。实际上,我觉得他不可能有特异功能,这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人追求治病的最佳境界——“尽见五脏症结”。这里的“尽见”,并非只看见心肝脾肺,而是指各种病灶,它实际是指中医四诊之一“望”的最高水平。 中医诊病的高境界就是要发现并检测到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病症。故中医有“脏象学说”。所谓“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古代“脏”与“藏”字相通,又称“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的内脏,“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尽见五脏症结”的故事实际说的是扁鹊通过“望”断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还不能简单说是“特异功能”。 扁鹊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才使得其学识与医术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医。 不过,在《史记》中,有一段关于扁鹊对六种情况不予医治的记载,却与他这种治病救人的形象大相径庭。那么,这段“六不治”的记载究竟是什么内容?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记载呢? 围绕扁鹊,还有一个所谓的“六不治”之谜。是说扁鹊治病有“六不治”的原则。所谓六不治,《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极)难治也。”① 这段话的意思是,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是二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是四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凡有其中的一种情形,那就很难医治了。 关于“六不治”,许多研究扁鹊的论着都认为是扁鹊的思想和主张,甚至认为有现实意义而予以肯定。对此,我有一些不同意见,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第一,从《史记》行文看,不像是扁鹊的话,因为没有“扁鹊曰”这样的字眼,倒像是司马迁个人的议论。在“六不治”前面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意思是,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这话也看不出是谁说的。 第二,作为大夫,“六不治”有的不太合理。我们分析一下: 一不治,“骄恣不论于理”,就是说蛮横不讲理。的确,无论古今,社会上肯定有这样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数。他们不讲理,有的是无知,有的则因得病难受,脾气不好,作为医生应做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使他们改变态度,心平气和,而不应简单地拒之门外,不予治疗。当然,对极其蛮横者除外。 二不治,“轻身重财”,这是指轻视身体,看重钱财的人。这类病人也属少数,古往今来,下层老百姓不是有钱不看病,而是因为穷看不起病,要是有钱,谁不愿意治病?得了病,吃不下,喝不下,钱还有何用?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明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老百姓往往不是财迷,而是因为穷,看不起病。作为医生应该向病人讲清钱与身体的关系,同时尽可能用便宜一点的药,让病人承受得起,使病人与其配合,解除病痛。如果一见病人舍不得花钱就不给治了,这不太合适,有违医德。 三不治,“衣食不能适”,指衣着饮食不能适当调节。如穿得少冻着了,吃得多伤了肠胃,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难免的现象,医院看病的人大部分都是衣食不适者,对这些病人哪能不治呢?如果连这都不治,那医院干脆关门算了! 四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指体内气血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从医学上讲,这种病人比第三种——“衣食不能适”严重,但仍属于可治疗范围。从医学常识看,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表现,而患病的主要原因是阴阳平衡被打乱。从中医讲,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五不治,“形羸不能服药”,这是指身体虚弱病情严重的人。在当时,治病主要靠吃药,一旦体弱吃不下去药,确实危险。但还可用针灸等办法,扁鹊实际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也不能说不治。 六不治,“信巫不信医”,在“六不治”原则中就这一条较为有理。一旦遇到此类病人,又不听劝阻,只好由他自理。这个原则在巫医不分的古代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在当今,信巫医、巫术的毕竟是少数人,对他们,只要找上门来要求治病,就要予以治疗,除非他说什么也不让治,对这样顽固的人只能是后果自负——不治。 依据以上分析,应该说除了第一和第六,对那些顽固坚持者可以不予治疗外,其他四条,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应该治疗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六不治”不是扁鹊主张,因为它不符合扁鹊的行医实践,扁鹊有同情心,他不会对病人坐视不管的。这段话可能是司马迁在讲完了扁鹊的故事之后,发表的个人感慨。 扁鹊是中医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医学家,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被后世的医生尊为祖师。自古医药是一家,但凡中医名家对中草药都是十分精通的。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大医药学家与中草药的故事,扁鹊发现牛黄①就是一个着名的例子。那么,这其中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牛黄真的是扁鹊发现的吗? 大家都知道,牛黄是重要的中药材。以牛黄配置的成药非常之多,几乎每个人都吃过。但牛黄怎样被发现的?据说是扁鹊发现的。 据说有一天,扁鹊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②,准备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一打听,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老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阳文的儿子阳宝一看牛没用了,就请人把牛宰了。 谁知剖开牛肚子,发现牛胆里有块石头,大家都不知怎么回事。扁鹊得知后,对此颇感兴趣,就让阳宝把石头留下,准备进一步研究。阳宝就把石头拿给扁鹊,扁鹊接过来,随手把石头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了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阳宝请扁鹊过去看看,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肢冷气急,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把桌上的青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为细末,给阳文灌下。不一会儿,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待扁鹊回到自己的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家人回答:“刚才阳宝取过!” 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祛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文竟奇迹般地痊愈。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家公子呢。”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青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在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由于牛黄能治许多病,疗效极好,人们不禁想到,一定是扁鹊最早发现了它,于是编出了这个故事。 如果说扁鹊发现牛黄,还有生活依据可以推断的话,那么,扁鹊换心的故事就绝对称得上是奇谈怪事了。编纂于魏晋时期的《列子》这本书,记载了扁鹊为两个人实施换心手术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我们该怎样解读呢?以战国时代的科技水平,真的会发生换心术这样的事吗?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个人,一个是鲁国的公扈,一个是赵国的齐婴,两人都有病,于是一块儿找扁鹊医治。经过治疗,两人的病同时好了。 扁鹊对二人说:“你们以前的病,是外界干扰内脏引起的,因此用草药石针就能治好,这几天我发现你们身上还潜伏着一种病,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并随同你们身体的发育而一道生长的。这种病很危险,我愿意再给你们治一下,怎么样?” 公扈和齐婴回答道:“我们想听听这种病有些什么症状,然后再作决定。” 于是,扁鹊先对公扈说:“你有远大的抱负,又善于思考问题,遇事能有很多的办法,但遗憾的是气质较为柔弱,在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坐失良机。”接着,他又转向齐婴:“那么你呢?则正好与公扈相反。你对未来缺乏长远的打算,思想比较简单,然而气质却很刚强,为人处事少用心计,却喜欢独断专行。”最后,扁鹊对二人说:“现在如果让我将你们的心来个互换,你们就都可以变得完美无缺了。” 公扈和齐婴听了扁鹊的分析之后,都表示愿意接受换心手术。于是,扁鹊让二人分别喝下一种麻醉药酒,致使他们昏迷三天不醒。在这其间,扁鹊便将二人的胸腔打开,取出心来,交换安放。手术完毕之后,又在伤口处敷上神药,等他们醒转后,仍如术前一样健康强壮。他们辞谢扁鹊之后,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于心已互换,结果公扈就回到了齐婴的家,而齐婴则回到了公扈的家。这两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认识回家的人,于是都发生了争吵。公扈、齐婴无法可想,只好请扁鹊出面解释。扁鹊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这两家人,这样才使争吵得以平息。 从这个故事本身看,无疑是神话,扁鹊换心,依当时的科学技术能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人们编出这个故事呢?这则寓言故事是借用神医扁鹊的名义,用换心术来打比方,说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只要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他就会逐渐趋向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换了心脏后,没有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而是进了对方的家,幸亏扁鹊解释才算平息闹剧。这可能吗?我认为这里面有古人的想象,他们认为心也可以思考、记忆,心换了,记忆也随之转移。记忆究竟能不能随人体器官移植而转移呢?我不懂医学,也许说的是外行话,我觉得记忆就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器官的移植是不会改变记忆的。 我觉得,“换心”这个故事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意义。 第一,古代人就曾经想过器官移植这件事,我感觉当时充其量是一种想象,当时的科技水平、药物的能力还达不到移植器官的要求。 第二,它本身是个寓言,它告诉人们,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人才能成功,它本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我们觉得换心术是人们当时有了一种想法,觉得谁能够换心呢?扁鹊。所以,就把扁鹊作为换心手术的实施者,这反映出人们对扁鹊还是一种敬仰。 在扁鹊那个时代,医生是社会上平民阶层的人物,并不被人们特别尊重。并且许多历史资料所记载的,扁鹊妙手回春的成功病例,患者也大都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那么,扁鹊为何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他在民间的声望又是怎样树立起来的呢? 扁鹊名震天下,他的名气怎么来的?第一,判断准确。第二,医学上的多面手。 扁鹊医术精深,还是医学多面手。他到各地行医,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治病。在赵国邯郸时,发现那里的妇女得病的很多,他就当“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那里尊敬老年人,而老年人患眼病、耳病的人较普遍,他就当“耳目痹医”(五官科医生),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帖、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司马迁说他是“随俗为变”。我们现在真需要这样的大夫,真需要能够对各种病症都能了解和治疗的大夫。扁鹊之所以被人们尊敬,跟他这种医疗技术的全面有直接的关系。 从扁鹊的行医路线看,他的足迹是由东到西,也就是从山东到、河南、山西,一直到陕西。一路上都留下了许多治病救人的故事。他医德高尚,人们怀念他,纷纷修墓、建庙以示纪念,扁鹊墓不下十处。各地人民都认为扁鹊和自己有关系,这种名人情结反映了人民对做过好事的人的怀念。 扁鹊一生走南闯北,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人们称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然而,一生救死扶伤的扁鹊,最终却是死于非命。那么,一代神医的生命究竟是怎样终结的呢? 咸阳是他最后到达的地方,据《战国策》记载,扁鹊在秦国时,秦武王(公元前—前年)请扁鹊看病。扁鹊认为,没问题,建议及早医治。这时秦武王左右近臣却说扁鹊坏话:“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让扁鹊治疗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说不吃扁鹊开的药。扁鹊听了非常生气,把治病的砭石(针)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你与有知识的人共事可以得天下,治天下,与无知之辈同谋,将会失去天下。从今天这件事可以推知秦国的事,如果再这样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扁鹊的话批评了秦武王,也得罪了一些近臣。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对扁鹊怀恨在心,就在扁鹊离开咸阳东归的路上,李醯派人刺杀了扁鹊。一代名医死于非命,令人叹息! 扁鹊是司马迁《史记》里的第一位医生,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生,司马迁对扁鹊给予深切同情,扁鹊无端受害,司马迁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呀!所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太史公感慨道:“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扁鹊因为他的医术遭殃……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说的就是扁鹊这样的人呀!”仔细看司马迁的话,是不是有他个人的感慨与不平?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司马迁引用老子这句话,“美好者不祥之物”?这仅指扁鹊吗?我似乎感觉到这里有司马迁个人的一种感慨!大家都知道,司马迁也是无端地被残害的,他就是因为替与匈奴作战的那位将军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说李陵这个人不会真正投降的,他还会回归汉朝的,汉武帝怎么样?大怒,你敢对叛将说这样的话?他要是真把司马迁杀了,司马迁也许还不受罪了,偏偏不让你死,给你宫了,真是奇耻大辱,痛不欲生啊。司马迁就是在这个环境下艰难地写《史记》①,大家想,他对扁鹊是什么感情?自己也是毫无道理地被汉武帝给残害了。读《史记》会发现,司马迁在写好人被害、被诬陷的时候都会从内心发出相同情感。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给扁鹊作一个总结。扁鹊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生,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后来人们崇拜他,尊敬他,热爱他,于是就在他身上不断添加了许多传说的神奇的故事。扁鹊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扁鹊永远不会为人民所忘记。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睫,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北京基煜德心颈肩腰腿痛中医研究院;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