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减掉了五十斤心理咨询师亲身实践的心

为了减肥,在找书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本书。本书讲了作者在减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小孩,和她的和解、疗愈;发现自己和食物的关系;发现自己的内在的伤痛;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将减肥变成了体重管理,这本书还没有验证能不能让我减掉二十斤,已经帮我戒掉了烟了(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不能说已经,只能说慢慢变好)。

对我来说,收获在于:

1、一些上瘾性行为包括吃,触及的是内心的一些伤痛;

2、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这个是之前的接纳自己的普通的方面;另一个方面,接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感受,不去压抑也不去抑制存在一些在某些价值判断中“不对的”情绪和感受;

3、发现了用“一阵子”的态度对待“一辈子”的事情的错误想法;

4、对待焦虑的一些做法;

5、感恩。

又是几乎全文照抄,对我来说,一方面重要的是一些观念上方法上的东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的温情还有成长的经历。害怕,因为用自己的话简述出来,失去了温情,也就是失去了最有力量的东西。

在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悟或者想聊的,欢迎找我聊天。

也希望作为自己笔记,朋友间的分享,作者别找我因为版权删除,哈哈哈

第1章自序

疗愈、成长,打破肥胖“魔咒”

作者通过在减肥过程中的反思,得到了一个深刻的体验:没有找到造成我们肥胖的心理原因,就很难真正的减肥成功。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以为自己是饥饿或者运动之后的生理不适,并没有觉察到心理上的抗拒、抵触、恐惧、愧疚,以及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意志力耗竭,才是影响减肥效果的真正原因。“心理减肥法”就是让我们不再仅仅是对于造成肥胖的生活习惯进行反省和改变,还要借着对自己意识深层的探索、觉知,找到自己变成一个胖子的心理成因,改变对自己的指责和不接纳,从而改变影响我们健康和身材的各种坏习惯。必须承认,在探索的过程中,触碰到这一区域,是有很多不适的,内心的阻抗也相当严重。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次次无意间体验到了旧时的伤痛,正是这些伤痛让他们无法摆脱不健康的食物,无法做到不过量进食,无法保持运动习惯,无法拥有理想中的身材,无法成为想成为的人。绝大多数的减肥失败者、反弹复胖者,失败的原因都是对这个过程的觉知不够,他们误以为是自己意志力薄弱,或者遗传基因过于强大。

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当然必不可少,而对心灵创伤的医治、对内在自我的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的意志力“肌肉”的训练,更能对减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减肥所需要的意志力、自控力,来自我们的心理能量,而一直未被妥善处理的创伤经历会严重耗损我们的心理能量,带伤前行使我们的内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负重累累,就像手机电池一直在慢性“耗电”,心力耗竭的我们怎么能积聚减肥所需要的相当持久的力量?我的减肥历程是心理治疗的历程,也是自我成长的历程,这中间经历过很多次无比痛苦的煎熬而纠结的时刻,面对重新打开的内心伤疤,也曾有过退缩和后悔。减肥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过停滞甚至反弹,许多次想过放弃。但是,对于改变的期待和对于伤痛疗愈的渴望,鼓舞我坚持了下来。就像人生很多时候,踏上那条难走的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不光对于肥胖,对于抽烟、熬夜、酗酒、打游戏等各种不良习惯,很多人不是沉迷于这些不良习惯,更多的是通过这些不良习惯或者是逃避或者是补偿又或者是恐惧,更多的是心理原因。

第2章减肥前传

2.1自身状况

作者从青春期起就是个胖女孩,胖的原因和遗传因素有关,也和常年受失眠和焦虑的困扰有关。在人前强打精神,人后焦虑失眠,在头痛、失眠、焦虑的折磨中独自忍受,唯一能感到宽慰的时刻在每晚加班后几乎不加思索的过量饮食,比正餐还要丰富的宵夜,不仅吃得多还吃的油,特别嗜好肥甘味厚、辛辣刺激。状态是:越失眠越焦虑,越焦虑越爱吃,越爱吃越发胖,越发胖越焦虑。给自己的安慰是:胖有什么可怕,我健康我快乐就行。但是在开始减肥后才知道当时的自己有多么不健康、多么不快乐。

改变来自40岁的前两年的“39岁焦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事变得敏感了,对一直存在的问题变得不愿忍受了。减肥是为自己找到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激发自己生命热情的一个挑战。回过头去看,这种转折期的焦虑非常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个礼物,让我们从混沌变得清明,从茫然变得坚定,从得过且过变得有目标有方向。

在之前的减肥过程中,每当经过几天健康餐之后,就会因为黄昏综合征陷入沮丧、灰心、马上要溺水而亡的感觉,头晕、乏力、心里充满委屈和挫败,而这个时候,能够把自己拖上岸的,就只有一桌丰盛的饭菜了,由此而开始暴饮暴食,然后又是另一个循环。一段时间后,作者对自己生出了一丝绝望,觉得自己一定是被什么莫名的东西捆绑了,不然为什么对食物有如此强烈的依赖?陷入了无比痛苦可尴尬纠结中——不吃,就好像要抑郁了似的,压抑的情绪铺天盖地;吃,就会过量超标,体重继续攀升。当时对心理学感兴趣,看了很多的书,被一句话打动:

你如果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这个食物就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你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也许,比减肥更迫切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缺口。

2.2我胖,竟然是因为我缺爱?

这个发现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也许,比减肥更迫切的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缺口。这是我一直想回避的,而我又隐隐感觉,这么多年,我的失眠、焦虑,甚至疑病症倾向,似乎都和这个缺口有关。这是我特别害怕触碰的地方,害怕它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软弱、自怜、绝望的情绪,那些情绪是我多年来一直用不懈的追求、坚韧的努力,想要奋力挣脱的东西。

对于作者来说,这个缺口就是和母亲的关系。从上初中起,就和妈妈的关系处的不好,几十年磕磕绊绊,算起来,和她相处50年了。

曾经有很多年,我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异常痛苦。从我上初中时的偶有冲突、上高中时的冷战数年,到上大学时的冲突加冷战,再到我参加工作、结婚生孩子之后,仍然要时不时被许多和她有关的、或被她挑起的争端所搅扰。

上初中时,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妈领养了一个儿子。而且,不是弟弟,是哥哥。我妈做这个决定没有跟我和妹妹商量,说实话好像也没跟我爸商量,就自作主张把人领回来了。住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管我妈叫妈,管我爸叫爸。我妈让我和妹妹叫人家哥哥。我心里有抵触,一直不愿意叫。

我妈做这个决定没有跟我和妹妹商量,说实话好像也没跟我爸商量,就自作主张把人领回来了。住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管我妈叫妈,管我爸叫爸。我妈让我和妹妹叫人家哥哥。我心里有抵触,一直不愿意叫。

那年我刚过12岁,自从她的这个养子进入我家,我的人生就变了颜色,金色的童年一夜之间就进入灰暗的隧道。家里气氛很压抑,周围很多邻居在说闲话,我搞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么做,也不敢问,再加上中考的压力,晚上常常做噩梦,突然对人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想法,有的时候还会冒出“其实死了也不错”的奇怪念头。

中考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比预估的分数少了多分。有些科目甚至出现了个位数的分数。虽然我的中考状态不佳,但滑坡成这样也是不可思议。后来,我妈去招生办请求复查分数,连着一个星期找人、求人,吃了不少苦。但我对这个成绩却没觉得有多难过,因为,中考填志愿时我就和我妈发生了冲突,她执意不让我报考任何一所高中,要求我报考中师或幼师。虽然我非常喜欢当老师,但我总觉得应该读完大学再考虑。再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四年级上完就跳级上了初中,完全可以上一所好大学。我拗不过我妈,填报了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这在后来被称为“小中专”。这是刚刚长大的我第一次感到被剥夺权利的痛苦。我很难受,却无能为力。妈妈给出的理由是:“女孩子没必要那么辛苦地念大学,再说你身体不好,最好不要离开家到外地。”我不能说妈妈的决定不是出于爱,但我就是特别不舒服。

中考成绩的意外顶多是让我不能被那两所“小中专”录取,没啥失望的。但是,我妈一连几天冒着酷暑早出晚归,我看了也很心疼。后来,分数被复查出来,由于是手工计分、登录,有两门课的成绩被登错了。比如,化学87分,误抄为8分。复查结果出来时,中师和幼师两所学校都录取完了。我妈和招生办的人交涉时,那个老师说:“你家孩子这成绩是考大学的料,何必非要上个中专呢?”

于是,我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这个人为的错误,错过了中专,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由于我的中考志愿没有填报任何一所重点高中,所以,只能通过家里一个拐弯亲戚去了一所排名低、校风差的学校。这所学校的“传奇”在我多年后提起仍然能让听者震惊。

然后,在这所学校中一直忍受着,在高二的时候得知没有文科班只有理科班,而自己只对文科感兴趣,在求妈妈帮忙转学并被拒绝,在得知妈妈在这之前和之后都帮助好几个同事的孩子办理过转学或借读,在妈妈毫不体谅毫不妥协毫无商量的态度下,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决定在理科班里自己学文科。在那一刻,我清晰地明白了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以及为了自己的决定要付出什么,而且,让日后的我无比自豪地是,那个当年15岁的少女,再也没有为此和母亲开过口,也没有因为自己艰难的决定有过一丝抱怨和后悔。

在全年级几百名同学都学理科,自己一个人学文科,咬着牙不让自己分神,不让自己可怜自己,甚至不让自己抱怨妈妈。只是,每到周末回家的时候,我的话变得特别少。爸爸左右为难,只好在吃饭时给我往碗里不停地夹菜。

高中几年,对我的锻炼特别大,可以说,我的坚毅性格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自己规划学习时间,自己设定学习内容,特别考验自制力,也考验在学习上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很多老师同情我,真的,我从他们眼里看到了,就是那种爱莫能助的同情。

幸运的是尽管过程坎坷,尽管我自学的地理历史生物三门课程的高考分数都不高,但我还是考上了省城最好的一所大学,而且是我心仪的新闻专业。靠着自学文科还能考上大学,这在我的高中母校,当年还被传为佳话。

上了大学之后,和我妈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对我有那么多不满意,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学毕业时文化课成绩全班第一,按现在的说法,简直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可我妈对我就是不满意。她去邻居或同事家聊天,经常会吐槽我,怎么不听话,怎么不懂事,怎么和她离心离德,以至于那些叔叔阿姨见到我,时不时就话里有话地教育我一通,让我隐隐猜到了我妈在背后贬损我。后来,一些叔叔阿姨的孩子也会忍不住告诉我,我妈在他们家又数落我什么了。说实话,我妈的这些举动让我和她的心离得更远了,我觉得和她在一起特别不安全,我必须保证不犯一点错,但也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她满意,我只好用少回家、少见面来回避和她的冲突。有一次,放暑假后我在校园待了一周才回家,我妈在饭桌上就哭了,说我没良心,不懂事,在外面学坏了。我被骂得万念俱灰,就忍不住顶了句嘴:“我怎么学坏了?我在学校多待一周就能给您抱回来个外孙吗?”我妈一下子又哭又闹,我爸只好把我拉开了。

早熟的我看清了一些真相,知道必须自己努力,才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大学期间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分心,拒绝了好几个男生,坚决不谈恋爱。我认为自己的情况没资格谈恋爱,除了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当然,潜意识里也是害怕因为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又会招来母亲的责骂。

大学空闲时间多,我经常陷入思索,对于妈妈为什么收养一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因为对我不满意,也许是觉得我家只有我和妹妹两个女孩,将来没人给她养老?

总之,我十分悲哀地感觉到自己特别没有价值,在妈妈心中特别没有地位。但又不想服输,便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绝不能输给任何男孩,我要比他们都强,我要让妈妈看到我的价值,看到她没有生错我。这个执念后来既是让我不断进步、超越自己的动力,也是让我内心不堪重负的起源。认识到这点时,已经是我快40岁的时候了。

然后,因为这个执念和良好的习惯以及不服输的性格,作者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在中间切换了几次职业赛道,家境殷实,又是熟悉的扶弟魔的情节。

那么多年,我一直拼全力想争取让母亲认可我、夸奖我,我一直以为,她不喜欢我一定是我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只要我再努努力,再加把劲,她一定会看到我的好,她一定会满意,一定会夸我。

可是,这一天似乎直到现在也没有来到,我好像是在往一个无底洞里填东西,怎么填都填不满,但我又不甘心,不肯停手,只怪自己能力弱,力气小,在无望中坚持着。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把自己累成了狗,也没有换来妈妈的半句夸奖。

过了38岁生日之后,眼看就要进入不惑之年,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了展望,结果特别不乐观,那时的我,不仅胖得有点刹不住车,而且一直深受情绪问题的困扰。公司生意虽然高歌猛进,但消除不了我内心的无力感和倦怠感,焦虑、失眠、疑病症,都让我常常处于内心煎熬的状态。年初开始减肥后,似乎一直进展不顺,我觉得根本没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却又无法摆脱。

40岁就要来临,我不仅没有不惑,而且,疑惑、迷惑、困惑的浪头把我拍得昏头涨脑。在一次次痛定思痛后,有一天,我坐在家里阳台的沙发上,想象自己过了40岁,会怎样看之前的人生——我问自己:“你前40年的人生有什么缺憾?”我回答自己:“我最大的缺憾就是陷在和母亲关系的泥潭里,没有很好地做自己。还有就是过于放任自己的形象,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容颜衰老、身材走样。”这个回答让我有一种洞见之后的觉察,我知道,解决问题的时候到了。

在这之后,作者求助于朋友以及心理咨询师小屋,在小屋听完自己一桩桩一件件的把妈妈对自己做的事说完后,告诉作者“可能,你要试着接受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母亲也许没有那么爱你。你妈妈没有那么爱你,不是她不想,而是她没有这个能力。既然你们之间的相处给你带来这么大的困扰,你可以试着和你妈妈拉开一点距离,不要靠得那么近,这样,你们之间的张力就会变小。等你慢慢变得强大之后,你可以到你妈妈的心理隧道里去看看,也许,你也能帮助妈妈走出那个黑暗的地方。”

后来在工作中,我了解到很多母女都有着类似的爱恨情仇,她们相爱相杀,互相折磨,历经十几年、几十年,双方都伤痕累累。那些因为“重男轻女”而对女儿挑剔、嫌弃、利用、折磨的母亲,特别有中国特色,所以,我把这类母女称为“中国式母女”。中国式母女的亲情大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热播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奇葩老妈让很多观众领教了这类母亲的厉害,从剧中我们看到了樊胜美对于男性物质条件的过分在意实则有着难言的苦衷。把女儿当资源,为了偏心传宗接代的儿子、孙子,无所不用其极地敲诈式、掠夺式地使用,是这类母亲的共性,也是让樊胜美们最难受、最挫败、最寒心的地方。

这一段略过,男儿身恕不能体会中国式母女亲情大战,因为成长的经历得不同,也没有中国式母子、父子的亲情大战,但,总还是有自己的遗憾不是吗?

2.3关于妈妈的成长经历:

妈妈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外公外婆有点重男轻女。据说妈妈三岁时,外公外婆就带着大舅舅离开乡下,迁往后来我们居住的城市。

几年后,小舅舅出生了,外婆他们可能没能力带三个孩子,妈妈就一个人在老家和自己的爷爷一起生活,特别像现在的留守儿童。这一待就是10年,到了上初中时,妈妈才被接回父母家。这时候,她和他们已经完全陌生了。

据妈妈说,她当时住校,冬天特别冷,被子太薄,挡不住寒冷,回家之后外婆却不予理睬,不管不问。她吃不饱,外婆也不许她往学校多带干粮,因为家里也不富裕,再说,还有两个要吃要喝正在长身体的舅舅。

妈妈一提起她的身世,总是泪眼婆娑,她总说:“唉!还不是因为我不是儿子。”可以说,妈妈对她的父母怨了一辈子,她一直认为,他们对她不公平,嫌弃她是女孩,所以才把她放在乡下那么多年。妈妈长大成人之后,甚至在她已经嫁给我爸有了我和妹妹以后,还是经常和她的父母、弟弟发生争执、冲突,她一直为她的父母偏心两个弟弟而愤愤不平。

我对外婆的印象很好,她对我慈爱、宠溺,除了我爸爸,最宠我的就是外婆。所以,我相信妈妈的感受是真的,但也理解外婆,她毕竟没什么文化,当年家里又穷,她肯定是没有能力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以一个从乡下出来的不识字的妇人的见识,把儿子看得比较重,也不是什么罪不可赦的事。但是,妈妈受的伤害却是永久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童在12岁以前和亲生父母长时间分离,对孩子来说,足以造成终生的伤害,和父母的关系也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存在隔阂。妈妈就是那个受伤很深的“留守儿童”,她一直用自己的方法寻找解脱,这方法就包括,在她的大女儿——我已经12岁时,认养了一个儿子。

她后来对我的所作所为,像极了她父母对她做的事。她最痛恨的、伤了她一辈子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她自己却全盘接受了。她认为命运对她不公,但她却为我制造了新的不公。

她认为命运对她不公,但她却为我制造了新的不公。我强烈感受到的被她从根儿上否定的感觉,全都是她自己品尝过的。这真是一件吊诡的事,但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戏码很多家庭中都在上演,代际传承的悲剧似乎就这样轮回,除非有人打破这个怪圈,不然,一代一代的伤害就会这样不自知地重复再重复。也许是被她的父母否定了性别,所以,妈妈的内心对自己可能也是否定的,对我,她也只能否定,因为,我和她是一样的性别——“没出息”的女孩。

她对我种种的不满意,可能都是一种情绪,就是她对自己不满意的投射。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认可,也实在是无法给予女儿认可。我再优秀,她也能挑出毛病,我再努力,她也视而不见,因为她和她的父母一样,中了“重男轻女”的毒,认为一个女性再怎么样努力也不如男性更强大更优秀,从娘胎里带来的“劣等”基因,不是靠努力就能“改造”好的。

所以,我的挫败经常来自于她口口声声当着我的面夸她的“儿子”,“我儿子这么好,我儿子那么好”,那种对我从来没有过的亲昵、宠爱之情,让我浑身发冷。我很想质问她:“那我算什么?我不是你亲生的女儿吗?我对你付出这么多,怎么就换不来一句好话呢?”但又觉得那样会显得我太在乎、太悲情、太可怜,根本就张不开口。

我妈一直没有走出她的童年阴影,尽管我的父亲给了她那个年代少见的温情、理解、疼爱和包容,但她似乎被自己的痛苦困在一个铁皮盒子里了,对丈夫的温柔体贴、女儿们的忍让讨好,丝毫没有感觉,一意孤行地想用自己的方法讨回公道,结果,却成了一个疏忽暴躁的妻子、喜怒无常的母亲。

“留守儿童”是母亲那个时代没有的名词,但是很多人都有过和母亲类似的童年,有的可能更凄惨。我认识几个阿姨,因为是女孩而从小被亲生父母过继给别人,她们更是一辈子都生活在幽怨、愤怒的阴影中。

母亲在乡下的那十几年,并不是因为物质贫穷而痛苦——那时候城里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她的爷爷对她其实非常宠爱。母亲的痛苦来自于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感觉,她在幼小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能力有限,更愿意归咎于他们的性别歧视,当然,这也的确就是部分原因,而她对“重男轻女”观念既愤怒又接受的矛盾态度,影响了她一辈子的自我认知,也差点影响了我一生。

我妈妈的人生轨迹因为那段留守在乡下的痛苦记忆而彻底改变,她似乎一辈子都是一个孤苦无依、渴望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的风潮,为我们的这个时代催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而且,不仅是女童,男孩子也一样会被留在农村让老人照看。我真心希望政府机构、专业人士能对当今社会的“留守儿童”现象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因为,我从妈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一辈子为命运的不公而抗争的悲剧。最关键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如果没有被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2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