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生命就进入倒计时。
所以有人信奉拒绝遗憾的人生哲学。
把每一天都活成最后一天。
电影《遗愿清单》,就是在生命终结之前,实现未了的心愿。
不给人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今天香玉给大家带来的这部电影,被誉为青春版《遗愿清单》。
跟两个垂暮老者在死前的放纵不同,该片的主角是两个年轻人——
《终点到达》
ThenCameYou
青春和死亡,仿佛是两个不相干的词。
但本片的主角,却正在同时经历着人生中最完美和最痛苦的时期。
丝凯,叛逆期的朋克高中生,绝症晚期。
妆容夸张,谈吐活跃。
扮演者麦茜·威廉姆斯,是欧美大IP《权力的游戏》中的二丫小公举。
加尔文,是个患有疑病症的自闭手工宅。
身体正常,却总怀疑自己患有癌症。
扮演男主的阿萨·巴特菲尔德,是近几年势头正猛的阿傻。
年初高口碑美剧《性爱自修室》的男主,15岁扮演小雨果,澄澈的蓝眼睛里盛满星辰大海。
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癌友互助会相识。
加尔文知道丝凯时日无多,答应帮她完成遗愿清单。
但答应后的第一秒,他就后悔了。
这妹子不仅看起来疯,心也浪得很,清单里全都是骚操作。
比如一起去商场偷内衣;
到大马路上支持行为艺术;
留下一个羞涩而惊艳的标记;
和流浪汉做朋友;
加尔文陪着丝凯这个深井冰,完成了许多她从未体验过的事。
在一起的时光里,加尔文深深地被这个女孩的脑洞折服,也逐渐向她敞开心扉。
他叫丝凯帮他追空姐女神(妮娜·杜波夫饰)。
而丝凯也不负所托的成为了一个好助攻。
假扮想当空乘的表妹,帮加尔文要来了女神的电话。
拿出「癌症晚期」的大招做理由,撒娇卖萌让女神和加尔文陪她看电影,然后中途离场。
一来二去,加尔文成了丝凯的最佳男闺蜜。
而丝凯也成为他的终极铁子,并在加尔文的陪伴下度过了最美的余生。
香玉一开始对这种青春癌症题材是拒绝的。
担心又会上演苦情男女生离死别的狗血戏码。
但这部电影恰好相反,并没有延续一贯的套路化爱情,而是让加尔文驶着友情的巨轮陪丝凯走完了生命的溪流,看遍沿途的好风景。
丝凯看起来是个叛逆期少女,中二之魂燃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恐惧的内心。
她总是用夸张的行为和自嘲,掩盖内心对死亡的恐惧,逃避着濒死的现实。
但加尔文的冷静和耐心,让她找到了倾诉的出口,卸下伪装,面对自己的恐慌。
比如她曾死皮赖脸地留在加尔文家,吵着要和加尔文体验一次「为爱鼓掌」。
但加尔文带她走进小黑屋时,她没有脱衣服,而是脱下了自己的假发。
然后抱着加尔文默默流泪。
化验的疼痛,美丽的消逝…这些恐惧让她变得愈发敏感,激动。
可她不知道怎么发泄,也无处发泄。
加尔文的陪伴和抚慰,给予她情感宣泄点,又教会她看待生死。
加尔文是大一新生,因为恐病症,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处于恐慌。
他无法通过考试,讨厌和别人相处,因此不断地躲避现实,只能休学在家。
唯一的爱好就是关在屋子里做木雕。
而丝凯的的开朗和外放,让他逐渐打开心扉,开始和外界交往。
甚至遇到了喜欢的对象,并展开恋情。
但不会与人相处的加尔文,在感情面前依然表现的非常局促。
他告诉女神,和丝凯在癌友互助会相识,这让女神以为他也患有癌症,由此换取了女神的爱怜。
但随着谎言的败露,也让他在女神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是丝凯提醒他,需要诚恳,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这时,丝凯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她最后的愿望,就是和加尔文互相填补遗憾。
加尔文帮她请来不同宗教的人,接受不同的信仰;
在房间投影出世界各地的照片,让她看看这地球不同的角落;
重新拾起疏远的朋友,和她们度过完美的girlsday;
挑选临死前的衣服,还有棺材。
加尔文也希望丝凯为他弥补遗憾。
他的双胞胎妹妹在他7岁的时候意外离世,母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以一直不肯为他过生日。
丝凯知道了这件事,立刻叫他闭上眼睛,然后祝他生日快乐。
并在离世当天,让父母替她送上了缺憾了11年的生日贺卡作为陪伴和寄托…
《终点到达》作为一部青春绝症片,同类型的电影并不少。
比如今年的国产片《比悲伤更悲伤的事》,也是患者离世前的情感故事。
可扭捏与狗血的桥段层出不穷,刻意的催泪手法实在无法让人带入。
就拿片中同样的剧情来讲,男女主角共处一室,什么都没发生,可一个是矫情,一个是纯情。
同样是小情小爱,一个是震碎三观,一个是赚人热泪。
《终点到达》的催泪手法自然而成功,不在于催泪套路的硬凑和煽情言辞的堆砌,而是少男少女的日常化表达。
“这太不公平了,我本来应该拥有大好的时光”
“我早就哭过了,没用的,还不如用剩余的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因而,这部电影让情感变成可以赋予患者向死而生的能量。
可爱的男闺蜜转化为跑腿小跟班,无条件的陪着妹子可劲儿作,充实了她最后的时光。
妹子作为好基友,也让敏感腼腆的男生重启剩余的人生。
这份感动甚至延续到男主的家庭中,哥嫂的小女儿出生后决定以丝凯命名,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谁是比丝凯更勇敢的榜样。
死亡越是残酷,才会让人更珍惜生存的可贵。
如果青春有无数种可能,我愿意逐一去尝试。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就像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们忌讳死亡,避谈死亡教育,就像忌讳性一样。
但是,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
不应该等到真正面临的时候,再去正视。
任何问题,只有我们敢于面对它,才能真正抵抗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