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
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接着上一篇文章的话题,今天,我想说说我对“恐狂”的认识。
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痛苦和恐惧是“狂犬病”带来的,如果世界上没有狂犬病,自己就不会苦恼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装满了水,你扔个小石子儿进去,会有水溅出来;如果杯子里面装满了油,你扔个小石子儿进去,会有油溅出来。装水的杯子不会流出油,装油的也不会流出水。一个心里装满了恐惧和焦虑的人,碰到什么事都会恐一恐,更别说狂犬病了。
在狂犬病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之前,很多人(其实是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患者)恐艾滋病或各种各样的癌症,自从我国通过加强防控和知识普及把狂犬病控制得非常好了之后,恐友们发现,啊哈!原来世界上还有这种必死无疑的传染病呢!太好啦!以后别的大病小病统统靠边站,我要恐狂啦!这真是武林至尊,艾滋癌症,狂犬一出,谁与争锋!
狂犬病之所以能在恐界称王,我认为与它的三个特点有关:1.它的致死性;2.它的症状的可怕性;3.它的可预防性。致死性和症状的可怕足以令人生畏,这个好理解。那么它的可预防性为什么还加强了恐惧的症状呢?这要从强迫症特有的思维循环说起。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恐狂患者的痛苦、焦虑、恐惧与“狂犬病”没有关系,如果硬要说有关,也只是“狂犬病”这个导火索引发了他们原本就存在的焦虑恐惧情绪,狂犬病作为引发点有其偶然性(其他东西也可能成为引发点),真正的“炸药包”或者说疾病,是原本就存在的强迫、焦虑、抑郁以及疑病症。
“恐狂”是抑郁、焦虑、强迫、疑病的混合状态,为了表达方面的便利,我简单称之为“强迫症”。
上文中说到的强迫症特有的思维循环是这样的:应激源出现→患者焦虑→患者采取对抗性行动(或思维)→焦虑减轻→应激源再次出现→患者更加焦虑→患者采取更多的对抗性行动(或思维)→焦虑减轻→应激源再次出现......→焦虑无限循环。
这里说的应激源可能是散步时偶遇的狗,也可能是患者在皮肤上发现的不知什么时候弄出来的划痕,脸上感觉到的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水滴(很多时候被怀疑为狗的唾液),莫名其妙的一摊水渍(被怀疑为狗尿),甚至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个谣言、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这里说的对抗性行动(或思维)包括打疫苗、测抗体、洗手、消毒、检查、躲开自认为危险的人或者场所、问专家、上网查资料、请求别人给予保证、自我安慰和劝解......
做了对抗性行为之后,患者确实会感到短暂的放松和舒心,但正像口渴的人喝了盐水,这种事做的越多,后来恐得越厉害。所以我说,这病的可预防性给病人留了一个有毒的念想儿,以为多打疫苗就安全了,殊不知没有安全感的人,就算上帝亲口给他保证他能长命百岁,他也不会信。而正是打疫苗、测抗体这种行为加强了患者的焦灼,为熊熊燃烧的恐狂之火加了把柴!
所以要想对付恐狂,治疗的靶点应该是强迫性思维和焦虑抑郁等症状,而不是狂犬病。把狂犬病当做目标是错误的!对几乎所有的恐狂者来说,他们当下既没有罹患狂犬病,也没有罹患狂犬病的风险。所有的威胁,都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恐狂者研究狂犬病,好像拿着大刀去砍无形无状的鬼,是永远都不会得胜的。很多恐友来咨询时特别愿意跟我谈狂犬病,都被我拒绝了。他们跟我谈狂犬病,只是把我和心理咨询当做了“对抗性行为”的一种,期望从中获得暂时的安慰。如果我陪他玩这个游戏,就等于拿起大刀跟他一起去砍鬼,我当然可以糊弄鬼,但我不能糊弄我的来访者,您说对吧!
所以,讨论如何防范狂犬病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只会强化恐狂症状,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直面你的强迫症,并且战胜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