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时发现便血,相信这是很多市民都有的经历,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疼痛等症状都是肛肠疾病的典型信号。据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肛肠患者都存在侥幸心理,生活中出现肛肠疾病的症状,第一反应不是就医,而是抱着“观望”的心态,等到症状稍有好转,便会打消就医的念头。事实上,这些方式对病情百害无益,特别是目前肠癌发病率极高,若是有便血出现,代表患肠癌的风险增加了不少。医院就医的便血患者,多是因为连续性出血,或是便血量较大才会就医,事实上不论是肛肠疾病还是肠癌早期症状,都是以间断性便血为主。
便血暂停莫以为是病情好转
便血被称为肛肠疾病四大高危症状之首,由于肛肠疾病种类繁多,多数疾病都有便血出现,也使便血的病因更为复杂化。临床上除了痔疮,肛裂、肠息肉、直肠癌等都会出现便血。在很多患者看来,便血只是一种单一症状,实际上并非如此,便血有很多类型,例如便血有无疼痛感、便血颜色、便血位置、便血周期、便血量大小等等,病情不同导致便血类型也会有所差异。间断性便血在临床上是最易被忽视,一旦发现便血时有时无,患者容易误认为是病情好转。
肛肠疾病导致的出血,出血点多是在直肠和肛管部位,因此血量并不多。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会连续性便血,便血量较大,绝大多数患者便血时皆是以间断性为主,常见的早期肠癌患者也是间断性便血居多。一旦出现间断性便血,患者会觉得便血量小,无关大碍,并不会引起警觉。相反觉得便血时有时无,应该是病情好转的征兆,陷入这种自我安慰误区,便会放松警惕。
盲目用药使肠恶变被“包庇”
重医院肛肠专家谢明新主任表示,前来就诊的便血患者中,多是疼痛性便血和便血量大的情况,这两种便血类型极易引起患者警觉,而间断性便血则容易忽视,这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所在,同样也是早期肠癌确诊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很多患者出现便血、疼痛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立即就医,而是通过忍、拖、自诊自治等方式观察病情的变化。另外,不少患者出现相关症状,为图方便会选择用药处理,等到便血、疼痛情况稍微缓解,便会对药物功效深信不疑,可等到症状“卷土重来“,才意识自治“失策”了。
实际上,药物对肛肠疾病不能根治,最多只能暂时缓解病情的发展,等到药物使用时间稍长,病灶对药物产生免疫,药物也就不管用了,相反病情还会变本加厉。出现便血,私自用药物治疗,一旦便血稍有缓解,就会给人一种“病愈”的假象。事实上肠道恶变出现的便血常常表现为少量出血,多数呈间断性。患者未经检查私自用药,容易“包庇”肠道恶变,一旦造成癌细胞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间断便血要及时遏止
很多肛肠患者出现便血,当时会引起重视,但发现第二天便血“消失”了,就会放松警惕。要知道常见的便血,多是直肠和肛管的“故障”,痔疮、肛裂、肛瘘、肠息肉都会导致便血,且便血多以间断性为主,不能因为出血量小就麻痹大意。肛肠疾病中,肛瘘、肠息肉、肠道恶变长期不治会增加恶变几率,据数据统计,国内直肠癌误诊率达到30%-40%,中青年患者中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5%-75%。
由于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85%以上的便血患者都已被肠癌盯上。主要原因是患者胡乱医院检查治疗,却遭到肠恶变的“暗算”,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现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早发现早治疗,有没有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建议便血患者,无论便血医院检查,根据病情做针对性的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重医院肛肠科由从事肛肠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有着高级职称的医师主持,长期致力于各类肛肠疾病的研究。基础设施先进,综合实力雄厚,服务质量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有重医附二院国家级专家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定期来院会诊手术。
科室配有最新电子肛肠镜、美国微创PPH系统、纤维乙状结肠镜、肛肠智能熏蒸坐浴器、肛门冲洗机、电脑灌肠机等一系列先进专科诊疗设备,临床诊疗水平国际同步。开展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及微创无痛的综合治疗内外痔、肛裂、肛瘘、直肠炎、便秘、直肠脱垂、尖锐湿疣、肛门湿疹等肛肠疾病。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最先进微创无痛技术(PPH微创术+HCPT微创术)治疗重度痔疮,现已成功治愈余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