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谈下疑病症的形成。自体心理学认为,自恋的发展路线是从自体性欲阶段经由自恋阶段再向各种较高级的自恋形式发展。关于自体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是生而有之,它是指自我形成之前心理性欲即力比多向内投注的那种自恋状况。具体表现为儿童通过某些部位的活动而获得快感,如通过口腔的吸吮、咬嚼和肛门括约肌的缩放等活动获得快感。与自体性欲相对应的是口欲期和肛欲期。科赫特也认为,自体性欲是生而有之,不过它是内聚自身形成之前自恋力比多向内投注的那种自恋状况,是自恋的最初阶段,个体在头脑中只有相互分离的躯体各部位的表象,只有相互分离的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表象,这些表象处于分离状态,还没有被整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意识到它们同属于一个身心总体。随着身心的发展,心灵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它逐渐将各种表象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个体开始意识到原先分离的表象属于同一个身心总体,从而形成内聚自身。而把各种分离的表象整合起来的正是自恋力比多。正是由于自恋力比多的投注,自身才具有空间的内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所谓的内聚性是指关于自身的各种表象整合为一体,不再相互分离;所谓延续性是指自身形成之后具有持续性。而疑病症被自体心理学认为是一种从已经形成内聚自身的自恋阶段向自体性欲阶段的退行。也就是,个体在自恋阶段遭受创伤性挫折,自身遭到质疑破坏而有分裂的倾向,个体这时感到身心失去内聚性,身心丧失整体感,主要表现就是疑病症,个案毫无根据地担心某些部位、某些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出了问题。举个例子,一个小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兴高采烈向家长汇报,而家长对此反应非但没有为孩子感到高兴并赞赏孩子,相反却是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批评他,比如穿着不整齐、不懂得打扮自己、甚至说她长得丑等等,而这种批评恰恰发生在孩子寻求赞许之时,这一刻自身最为脆弱,伤害也就最大。这样就会破坏了孩子的内聚性体验:好的成绩与丑(或是做小动作等等)是分裂的。如果这种伤害重复性出现,就可能会对自身保持怀疑,认为自己这块有问题(病)。如果部位在不一样,就可能会出现自身崩溃破碎的感觉。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