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沟通成为精神科的日常工作内容,沟通技巧是精神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精神科的沟通要求以共情为基础,同时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心怀包容和同情心,同时还要注意遵守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定。
一、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一)基本特点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涉及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躯体疾病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而强烈的耻感
精神疾病的耻感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至今仍然在所有疾病中最广泛和最强烈。罹患精神疾病之后,多数人羞于启齿,哪怕是非常普通的抑郁症、焦虑症等也可能讳疾忌医。人们对精神疾病误解至深,即便大家承认人类文化的灿烂篇章有许多是“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杰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不能包容、接纳、同情精神疾病患者,而是不自觉地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与行动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加重患者的耻感。因此,和精神疾病患者沟通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包容、接纳、同情。
2.疾病自知力的特殊性
躯体疾病患者尽管不清楚疾病的性质和诊断,但基本上能意识到自己有病而主动求医;与之相反,许多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能恰当地意识到自己的疾病。一般来说,“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即以神经症为代表的轻症精神障碍)患者多数对疾病有一定自知力,主动求治。但也有一些特例,如疑病症、躯体化障碍患者等,否认症状的精神疾病性质,坚持认为是躯体疾病的表现,医院各科,过度地检查和治疗,不相信医生的解释,成为各科医生都感到难缠的患者。另一些患者对严重的躯体问题也视为正常,如严重厌食症的患者尽管已经骨瘦如柴,多项化验指标异常的证据以及医生的反复解释,都不能纠正他们认为自己太胖的观念,继续节食而导致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即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病,也即所谓的“精神病人”),在疾病的发展期大多数丧失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求医。因此总的来说,自知力问题在精神疾病中比较特殊,而且经常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原因。
3.人格异常导致沟通困难
人格缺陷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或称危险因素),一些患者和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而人格缺陷往往是导致沟通困难的重要因素。不了解这一点,沟通时就会对患者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感到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从而出现明显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冲突。
4.精神疾病本身有交流障碍
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病性障碍,许多都存在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有时交流障碍是疾病的原发症状(或核心症状),比如思维松弛和情感淡漠的患者,一般人很难听懂他们的言语表达,也很难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有时交流障碍是其他症状的影响,比如患者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迫害他,因此拒绝交流与沟通;有的患者受偏执观念或其它妄想的影响,在交流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谈话,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患者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的言语兴奋状态,滔滔不绝很难打断;有的患者则完全缄默不语,对任何提问都毫无反应,这些都给沟通带来较大困难。
5.疾病涉及的社会因素复杂并且繁多
社会心理因素是精神疾病发病的两大因素之一(另一个是生物学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因素或多或少地在发病与治疗中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治疗是某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多数精神疾病的重要辅助治疗。对抑郁和焦虑障碍来说,心理因素对发病和治疗都起到很大作用,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直接由心理应激所导致。
(二)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理特点
1.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点
精神分裂症是重性精神病的典型代表,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突出体现在①自知力丧失导致不承认有病和拒绝治疗;②幻觉、妄想、思维松弛、情感淡漠等症状导致沟通困难;③恢复期心理负担重而需要医生主动进行沟通;④患者和亲属对诊断、治疗、预后的不恰当判断与期望容易导致医患矛盾。
2.躁狂症的心理特点
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主要是不切实际的喜悦心情所伴随的思维高度活跃,言语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或者对质疑和反驳的过分反应,如大发脾气,一定要争论出个输赢。交流时要注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控制谈话主题,选择恰当时机插话和打断,尽量避免陷入争执。
3.抑郁症的心理特点
影响沟通的心理特点是心情低落伴随自我评价低,容易将别人的任何言语和情感做灰暗的甚至反面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言语表达的恰当性。同时患者的思维迟缓导致反应变慢,经常“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者跟不上正常的谈话节奏,使交流容易陷入迟滞和不流畅。因此在与抑郁症患者沟通时,还要注意长话短说、简明清晰、耐心等待。
4.神经症的心理特点
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是神经患者共同的心理特点,并经常因此表现出反复询问、验证、求得保证等行为,让人产生纠缠感。患者的心理需求一般都比较强烈,尤其需要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1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