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老师讲精神病理学第三篇精神症状选

bodyimagedisturbance体像障碍

“体像”一词是P.Schilder在年提出来的,现代关于体像障碍的学说从他开始(转引自《OxfordTextbookofPsychiatry》,OxfordUniversityPress,)。

体像是来自身体几乎一切感觉传入的整合,且与情绪和人格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它为身体活动提供一个参考系统,也为自我评价提供一个恒定的基础。

体像障碍的表现形式和它们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

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体像障碍常笼统地称之为自体失认症(autotopagnosia),其实从心理学上说性质各殊,至少可区分为辨认障碍和命名障碍两种不同的性质。疾病不识症(anosognosia)与这些症状是密切相联系的。

一般人在极度疲劳(“骨头架子散了”、“身体发空”)和身体一般性不适(“头重脚轻”、“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像踩着棉花似的”)时可以有短暂的体像障碍,但本人知道这是主观感受的改变。

焦虑可伴有体像障碍。如果体像障碍事实上替代了(不论不同学派对此作何解释)病人对生活处境的考虑和他的心理冲突,症状便会恶化并且变得很顽固。病人长期为自己的鼻子不美、阴茎太小、乳房太大或太小、身体左右不对称等而苦恼,四处就医。据说,就身体各部分而言,西方人以鼻子不美或畸形而要求做整形手术的最多。

有些作者强调内感不适(coenaesthopathia)在疑病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如果说的是疑病妄想,似乎无可反驳;如果说的是神经症性疑病症,强调感觉障碍和它的原发性质,至少无法说明全部临床相,也不利于心理治疗。

幻肢(phantomlimb)是体像学说最令人信服的一个证据。幻肢指一个人失去了某个肢体(外伤或截肢手术)后仍然感到该肢体存在。尽管病人清楚地看得出该肢体已不复存在,他也承认该肢体事实上已经不存在,幻肢并不因此消失。有些幻肢是非常痛苦的。LivingstonW.K(,转引自Melzack,)生动地报告了一位医生的幻肢痛,甚有教益。这位医生感到他失去了的上肢被扭到背后高高举起,感到其痛难忍。少数幻肢可持续多年。

神经性厌食病人常有体像障碍。她们过高估计自己的体重和身围。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他们仍认为自己太胖,至少并不瘦,这实在是令人惊异的。

所谓变形恐惧症(dysmorphophobia)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因为根本不是恐惧症。现在叫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身体变形障碍)。G.Hay()研究了17例这种病人,发现其中11人有严重的人格障碍,5例是精神分裂症,1例为抑郁症。一般地说,见之于精神分裂症的是妄想,见之于人格障碍的是超价观念。

有人把狭义的人格解体(参看“人格解体”条目)和体像障碍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以人格解体为几乎全部临床相且长期持续存在的,都是神经症,这与体像障碍并不是一回事。人格解体的核心是感到“我”不真实,而“我”不可能是感知觉的对象。精神分裂症常有体像障碍,但人格解体即使有,时间也不长,通常见之于病的初期,是自我觉察的病理改变(参看“自我觉察”条目),而随着妄想、幻觉和其他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的出现,人格解体也就不见了。倒是抑郁症人格解体相当常见,但这并非感知觉障碍而是情感障碍的症状。只有少数抑郁症病人以体像障碍为主诉。某病人每次门诊都反复诉苦说,他感到头部特别沉重而发紧,似乎已经把颈部全都压进了胸腔,感觉不到颈部了。另一位病人诉苦全身“发死”、“完全麻木”,既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用力捏也不觉得痛。这两位病人的抑郁症都是明显的,服用抗抑郁药,心情改善后上述症状也随之消失。

精神分裂症的体像障碍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病人感到身体膨胀变大了,有些病人感到身体缩小成了一小块。有位病人坐着不敢伸腿,他担心一伸腿会把一米多远的茶几给踢翻了。有一位病人走路时感到身体是腾空的,轻飘飘的。所谓窥镜症状可见之于精神分裂症早期,病人一反常态经常照镜子,长时间凝视,有时还转动头颈或做某些表情。这是由于病人感到自己的形象变了。

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说他们的“大脑分裂成了两半”,脑子的某一部分“胀大”而另一部分“缩小”,等等。一种解释是,我们对脑子的大小及两半球之间的联系无法感知,所以这些症状实际是思维障碍的象征化或具体化。另一种解释是,精神分裂症的“过滤”机制有障碍,健康人感觉不到的神经脉冲,病人却感觉到了,因而产生各种奇异的感知。一位男病人坚信自己已经怀孕,他感到胎儿在腹内躁动,有一天躺在床上翻动,大呼下部剧痛,“要生了”。病人满头大汗,表情痛苦。过了一阵子尽管什么事也没有,他的妄想却并不改变。所谓Cotard综合征,其虚无妄想一方面与抑郁心情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然与体像障碍有关。

总起来说,有关体像障碍的评定至少要弄清楚三点:①首先要把“我”和“我的身体”清楚地区分开来;②病人对体像障碍有无自知力;③是否有与体像障碍密切相联系的妄想。

catatonia畸张症,紧张症

catatonia一词汉语一直译为“紧张症”,现改译为畸张症,理由如下:

(1)cata一是个希腊语前缀,据《简明牛津词典》第5版,意义是down,away,wrongly,mis,entirely,upon,accordingto,alongsideof,thoroughly。似乎并没有增高发“紧”的意思,而away,wrongly,mis等意译为“畸”却是可以的甚至是恰当的。“紧张”是汉语的生活常用词,而外文catatonia却是科学家制造的专门术语,日常生活中根本不用,用前者翻译后者似乎不恰当。

(2)W.Mayer—Gross()写道:“僵硬(rigidity)也许是违拗症最简单的形式:向病人打招呼或碰触他时,病人显出僵硬,但只要不理他,随他自己去,僵硬便不存在。持续几天的全身肌肉僵硬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是非常罕见的。”可见,“紧张症”一词容易造成误解。以为病人总是肌肉僵硬的,至少僵硬是此症的主要特征,其实并非如此。

(3)“紧张状态”(catatonicstate)与情绪或心情紧张状态(tensionstate)在汉语里无法区别,实际上完全是两回事。我每次讲课都不得不为此作解释,以免学生混淆。改译为畸张症,它与情绪紧张便不会混淆了。

畸张症是一种综合征,主要有以下六组症状:

(1)木僵(stupor)。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少动以至完全不动。据Kraepelin,畸张症的特征是阻塞(blocking),它与运动迟滞(motorretardation)不同。用机器作比喻:运动迟滞好比机器到处生了锈或缺乏润滑剂,运转不灵活和缓慢,而阻塞好比使用制动器时一下子停止了运转,把制动器放开又能正常运转。比喻有助于我们辨别这两种现象,但既不是解释也不是说明。

(2)违拗症(negativism)。病人拒绝请求、拒食、不洗漱、不更衣,甚至连大小便也解在裤裆里。一位新入院的病人被动更衣后步入病房,可他嘴里满含着食物,不咀嚼、不吞咽也不吐出来,那还是一天前家属硬往他嘴里塞进去的鸡蛋和馒头!有些病人满口含着唾液不吞也不吐,或者膀胱胀满了尿。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可称之为积极的违拗症(与消极的违拗症相对而言):请病人张口时他把嘴闭得更紧,而请他闭嘴时他却慢慢地张开;和他说话时他缄默不语,当你走开时他却开口回答或准备说话。在周围没有人时,尤其是夜间环境十分安静时,病人常起床活动:上厕所、找食物吃等,行动可以是灵敏的,进食时狼吞虎咽。

(3)畸张性自动症(catatonicautomatism)。病人像机器一样执行别人的指令,甚至相当难堪的动作或姿势他也照办,这叫做不自主服从(automaticobedience)。极端的形式叫做蜡样屈曲(waxyflexibility,flexibilitascerea),病人任人摆布,像蜡做的一样。另一组叫做模仿症状(echosymptoms),表现为模仿言语(echolalia)或者模仿动作(echopraxia)。

(4)作态(mannerism)与特殊姿势(posturing)二者并无重大区别。最好把特殊姿势看作广义的作态的一种形式,而在活动中奇怪的举止动作则是狭义的作态。

不少病人几乎整天以一种特殊的姿势坐着、站着或躺着。文献中曾有多年固定姿势不变,终于关节僵化畸形而无法纠正的病例报告。某病人躺在床边上,姿势看上去怪难受的,似乎就要掉下来,可他一动也不动。如果护士将病人移到床中问,帮他改成自然的卧床姿势,他只是任人摆布毫不反抗,但护士一走开,他又恢复原来的姿势。

有一位病人经常像螃蟹一样横着在病房过道里沿着墙壁来回走动,表情一本正经,也不理会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所以不是开玩笑或故意惹人注意。另一位病人则经常双手合十,似乎在作揖,而面部却在做鬼脸。作态也可以表现在吃饭、饮水和上厕所等日常活动中:有一位病人总是用拇指和示指两个指头拿东西,拿脸盆也如此;另一位病人大便时总是背朝外面蹲着。作态还可表现在特殊的服饰或发型上。

(5)刻板症(stereotypy)。可以说,几乎所有畸张症病人都有刻板性,只是轻重、久暂和复杂程度变异很大而已。刻板症可以表现在简单的动作上(例如有一位病人长期不时重复转动头颈的动作,先是“向右看齐”,然后“向前看”,如此反复多时),也可以表现为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给人一种强迫动作的印象,但病人只是不动声色在做,并无痛苦的冲突体验。刻板症还可以表现在口语或书写上:有一位姑娘住院时经常大声重复说:“我吃馍馍!”病房外也可以听到,如此有一个月之久;另一位病人在一张纸上写满了“月亮出来了”,写得整齐一律,笔画、字体和格式都是刻板的。

病人的言语行动可给人一种刻板的总体印象,似乎刻板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古怪风格。

(6)畸张性多动或兴奋(catatonichyperkinesisorexcite—ment)。特点是来得快,甚至很突然,结束也快;以身体运动为主,很少或没有言语;总的说,行为是非社交性的、瓦解的、缺乏目标导向的,常有破坏或攻击行为但不可理解;动作常具有刻板、作态等特点。

总的来说,畸张症的特征是意志的特殊障碍,但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型它也常伴有此病的其他症状,如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平淡和倒错,不可理解的冲动行为、幻觉和妄想等。

畸张症常伴有各种躯体异常表现,如脸色发灰、发青,皮脂分泌增多(尤其是面部),肢端冰凉,唾液分泌增多,低血压和脉搏缓慢,体重下降等。

近几十年来,畸张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地减少了,原因还不清楚。药物起了作用的可能性较小,因为药物只能控制症状而不会改变整个临床相和病程。如果是由于一般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病的控制和各种急性身体病的有效治疗,那么,这说明畸张症是异源性的,且内源性的可能性比较小。

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综合征的畸张症少见并不等于个别畸张症性症状也同样少见。事实上,畸张症的个别症状并不少见。

chronicfatiguesyndrome慢性疲劳综合征

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辨认出来一种新的临床形式,命名为chronicfatiguesyndrome(以下简称CFS)。据专门研究,在美国成人中,约有25%的人有过至少持续2周的疲劳,疲劳持续一年及一年以上者在基层卫生机构的病人中占24%(见KaplanandSadock:SynopsisofPsychiatry,8“1edi—tion,,p)。

Kaplan和SMock编写的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9”edition,(以下简称CTP9)有专门一节(p~)讨论CFS,它的工作定义是: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功能受损不能工作,是成年新起病的精神疲劳(mentalfatigue),已除外各种内科疾病所致的类似情况,也除外了“重大精神科疾病”(majorpsychiatricdisease)。

CTP一9提到了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SimonWessley及其同事在伦敦的报告是,CFS在人口中的患病率为9%,而其他报告则为0.2%~o.5%;他们都以上述工作定义进行病例诊断,差异如此之大,着实令人惊异,但见怪不怪者亦不乏其人,笔者即此中之一。

其实,H.P.Laughlin早在年的著作(TheNeurosisinClinicalPractice,Philadelphia,WBSaunders)中就把神经衰弱称之为“疲劳综合征”(fatiguesyndrome),谁知事隔30年后它又被重新“发现”一次。

DSM一Ⅲ()不提神经衰弱,似乎从来就没有这么回事。在DSM—IV(p)“神经衰弱”虽然被带上了引号,但还是承认它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被描述,特征是疲劳与虚弱(weakness)。DSM—IV认为,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它可以归类于“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undifferentiatedsomatoformdisorder)。

可见,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世界许多地方长期存在且仍然存在着,这个事实是无法抹杀的,不论你管它叫什么和如何归类。正如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就普遍存在疯癫呆傻一类的情况,今天文明世界有了新的命名和分类,却不能说疯癫呆傻纯属古人的虚构。

顺便一提,与此有联系的,ICD-10的分类真是够全的,如ChapterXXI(ZOO—Z99)包括什么病也没有而求医的各种情况,举几个与CFS有关的例子:

Z73.0Burnout(现通译为工作或职业倦怠,研究报告近年来不少);

Z73.2Lackofrelaxationorleisure(缺乏放松或休闲);

Z75.5Holidayreliefcare(节假日为了恢复“元气”而找医生)。

还别说,如果医生特别认真,加上病人有的是钱,经全面检查(包括核磁之类),还总能查出点儿什么病或异常来。(另见fatigue—boredomspectrum疲劳一无聊谱)

circumstantiality赘述

赘述的意思是说话哕嗦抓不住重点,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分支太多。这通常表明说话人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因此,病理性赘述一般是智力障碍的症状,可见之于脑的各种损害。

作为一种特殊的症状,赘述尽管包含了太多不必要的内容,但说话的主题或想要达到的目标并未被抹杀。它和精神分裂症病人最后完全离题的言语不同,也不见于严重的痴呆,因为智力太低的人说话往往没有主题,或者词汇和观念过于贫乏,想赘述也不可能。但是,智力轻度或中度损害并不一定有赘述,因为赘述的出现还必须有另一条件,即病人愿意和人交谈,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尽可能告诉别人。情感冷淡和缺乏动机作用的人,焦虑、激越、怨恨或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赘述是见不到的。

最典型的病理性赘述见之于癫痫。思维的黏滞性(viscosity)是许多临床学家描述癫痫特征时共用的术语。病人思维的进程给人以举步艰难的印象。这种病人常显得迂腐,带有学究气,喜欢用陈词滥调,也夹杂一些他们并未完全掌握的时髦词语,似乎在炫耀自己的学识。他们说话拖泥带水,句子结构松散,简直无法为他们断句。有一位病人常常把医生、护士的话说成是“金玉良言”,年轻的护士听了忍不住发笑,他却毫不在乎,照用不误。不少病人过分拘泥于细节,他们每天写日记,尽是一堆琐碎事;有些病人保存着多年的收入和支出的账本,连一分钱也记在账上;还有一位病人多年来记录自己的大便情况,用了许多坐标纸。从这些方面看来,病理性赘述只是病人整个人格的一个方面而已。

cloudingofconsciousness意识混浊

广义地说,从意识清晰到昏迷之间各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都可以叫做意识混浊。临床上常用的是狭义,指的是以知觉清晰度降低为主而没有附加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言语不连贯、错觉幻觉、一过性妄想等)的意识障碍。

病人对环境的知觉是模糊不清的,表情呆板或茫然。他也许感到迷惑,自言自语:“我这是怎么啦?”“这是怎么回事呢?”所有心理过程都变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难于理解别人的言语,定向力障碍,没有主动性,反应迟钝。有些病人嗜睡,但可以叫醒。如果叫不醒,完全没有言语,可称之为昏睡,与浅昏迷或半昏迷(subeoma)实际上是一回事。与昏迷的区别在于:保存着某些动作,如翻身、搔痒等,喂饲时能够吞咽,一般反射可引出甚至是活跃的。

意识混浊病人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但常重复别人的问话,如问“饿了吧?”答说“饿了”。再问他“吃不吃”,却说“不吃”。轻度意识混浊表现在只能回答较简短的提问,言语稍复杂些病人便理解不了,不回答或回答错误。不少病人意识混浊的程度有波动,不同时问的检查结果不同。有发作后遗忘症,即恢复后对经过不能回忆,周围发生的一切当时确实没有给病人造成什么印象,因为知觉模糊,当然记不住。

意识混浊一般是器质性的,即由脑或躯体疾病、中毒等引起。急性精神病发作时可有意识混浊,尤其是兴奋和瓦解严重的发作。

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因素与休息睡眠不足、生活时程紊乱、饥饿、脱水等生理因素相结合引起的急性精神障碍多以意识混浊为基本临床相,如国内报告的长途火车旅行时因车厢内十分拥挤而发生的精神障碍。脑动脉硬化的轻微血管意外常伴有短暂的意识混浊但容易被忽略。癫痫性意识混浊也常是短暂的。一般地说,老龄是容易发生意识障碍的一个因素。脑电图在意识清晰和混浊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痴呆除了缓慢的alpha节律外也许什么异常也没有。









































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北京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