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躲在墙角的孩子

一般情况:男,13岁,学生。在呼吸内科住院4天。

主诉:发作性气短、头皮麻木感1月,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自感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头皮麻木感1月。医院住院治疗,完善头颅核磁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对症治疗,后出院。近5天再次出现发作性气短、头皮麻木不适,较前更为频繁发作。病程中患者无伤人毁物,无自杀自伤行为,有冲动想法,神志清,精神欠佳,饮食及睡眠情况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清支原体抗体、血清衣原体抗体、扁桃体表面分泌物培养+药敏、胸部X线影像均未见异常。目前患者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伴夜眠差。请心理科会诊。

大多数的人并不明白,疾病和情绪、心灵状态有紧密直接的关系。患者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我们应该考虑患者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心身疾病。

通过我们与患者的交谈,获得如下有用信息:患者幼年时,自己的父亲与其生母总是争吵,争吵时患者很害怕,自己躲在厕所里害怕地看着他们争吵但自己却无能为力。

患者从小就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之后父母离婚,父亲再婚,继母与父亲仍继续争吵,年2月1日父亲因突发疾病去世,患者目睹父亲去世的整个过程。之后父亲去世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重现,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上学时,看到别人有父母接送,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在家里,看到父亲曾经居住的场景,对父亲的回忆就会再次出现,逐渐出现气短、头皮麻木不适等躯体不适症状。家人述患者发作时可出现双手上举,做抱头的动作,伴有明显声音嘶哑,但患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患者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较少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幼年时父母争吵时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害怕地躲在墙角,长大后父亲在自己的眼前去世,他仍旧什么都做不了。

在本应享受父母关爱的年纪就早早经历了不应该经历的事情—死亡,年少的心理根本无法承载如此沉重的事情,但却压在了这个少年身上,当他没有办法消化吸收时,只能爆发,但又因为患者是一个男孩,传统教育告诉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他不能哭,再难过也不能哭,最后情感无法表达时,躯体的不适就成为他表达的方式。

诊断: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治疗:给予舍曲林上午50毫克,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沙盘治疗。

“转换机制”: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时,身体上可以做出一定的反应来缓解这种心理上的压力。也就是会用一定的生理疾病来代替心理压力,从而使心理上获得一个相对舒服的感觉。

所以孩子一旦经历挫折,而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紧张不安时,那么这种心理疾病就会外化成身体疾病。身体生病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内在有一些事情必须要去面对和处理了,内心的伤痛和心结,必须要正视了。如果能找到疾病的“因”,就能化解掉疾病的“果”。

患者在行第一次沙盘治疗过程中,也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死亡的内容。沙盘中的世界是沙漠大环境下一片即将消逝的绿洲,房子是人们长途跋涉过程中可借此休息一下的处所,房子周围仅剩下的绿洲如果气候没有好转的话很快也将消逝;左下角的石头上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非常沧桑的历史;患者说自己是左上部那条倒放着的鱼,但不知道为何自己是这种状态。咨询者非常理解这条“鱼”当前的处境,由于生存环境恶劣,滋养其心灵的水源正在逐渐消失,自己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患者经住院治疗后躯体症状有所好转,现在一直跟进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首先要采集详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检,神经系统,精神状态,物理、生化检查。还要考虑有关实验室检验和心理评估。最后确定诊断,下列几条可作为参考依据。

1.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

2.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病情改变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4.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和易感性有某些关系;

5.排除神经症,特别是意症、疑病症、焦虑症等。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2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