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长的控制欲,ldquo偷r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懵懂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孩子可以逐渐成熟,走向更完善的自我。

然而,在某些家长的心中,孩子的这种矛盾却是极其荒唐和无聊的。他们要控制、束缚,想尽一切办法去“捆绑”孩子。却没想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

近期,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采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心理科特聘高级心理咨询师李松,他谈到的几个案例值得家长们深思。

1

28岁时他患上了抑郁症

小时从不会对父亲说『不』

从小到大没对父亲说过“不”字的林强,在28岁患上了抑郁症。起初,他对什么事都很麻木,就想在家躺着。后来就出现了疑病症状,只要手指磕碰到哪儿,被磕碰的部位就会疼上几天。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体重从最初的多斤降为斤。最后,林强在心理诊室被确诊为抑郁症。

李松在咨询中了解到,林强父亲非常强势,林强的一切都被安排控制,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大到考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没有一样是林强自己的选择。即使在青春期稍有些叛逆的“小火苗”,比如没按父亲安排去打球而跟同学一起看电影,也会被林父坚决杜绝有第二次。去年年底,父亲因看不上林强女友学历低(普通二本大学,非林强那样院校),强迫林强和女友分手。在那之后,林强做什么都没兴致,他抑郁了。在各种束缚中长大的林强,觉得活着毫无乐趣。

解析

青春期不懂反抗的孩子

家长才更需担心

李松介绍,青春期是自我探索成长的过程。去否定别人,认同自己,自我意识才能逐渐形成起来。通过自我认同、自我考量,才有实际的目标去设立。比如小时候只会空洞地想做一名科学家、老师,而青春期后,自我意识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具体考量这些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而青春期反抗矛盾的意识一旦被压抑控制,这些东西就不会再有了,目标、为目标去争取的努力也都没有了。而且被父母控制压抑久了,心理还会出现一种变形,随之而来的就是低兴趣、低意志,严重者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导火索”,心理问题就会凸显。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有反抗的青春期才正常,那些父母口中的“从来没叛逆过”的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

2

父母经常吵架意见不统一

她“选择”用癔症逃避

刘宇涵(化名)在高考前出现了癔症。发病时浑身抽搐、口吐白沫。李松在咨询中了解到,宇涵家境比较贫寒,父亲从事体力劳动,对她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宇涵只要和父亲顶嘴争吵,就会换来一顿打。而宇涵的母亲没有工作,对宇涵是百依百顺。对于宇涵父亲的做法,母亲虽常常反对,却也改变不了什么。

而当宇涵遇事想做选择决定的时候,父母不仅不能给予统一的意见,还会用争吵告诉宇涵答案。宇涵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人指明正确的方向,这种内心煎熬和冲突,让她的青春期感觉无所适从,最终她患上了癔症,这种被定义为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解析

父母意见不统一

会让青春期孩子无所适从

家庭关系中,父母关系的统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意见不统一,会让孩子的价值观体系标准无法确立,成长会受抑制。父母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某一人为主,两者之间达成一致,找到共同的客观的方法,一同处理面对。教育子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父母双方要当做一个项目做,两个人要有商量、有沟通,找到一个最适合的路径,方式去应对。包括有的时候两个人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跟孩子沟通、有些事情上面,一个人无法说通的时候,两个人可能要在一个情境中,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推动一件事情的进展。家长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做,更不能将争执的不同意见强加给孩子。

3

乖乖女青春期突然变暴躁

摔东西咬母亲拒绝回学校

林曼(化名)今年15岁,被妈妈带到心理门诊就医。妈妈的表述是:“我姑娘是典型的乖乖女,但今年开始就不听话了,什么也不让我管,我管她就得吵架,现在学也不上了,就在家待着,有时还摔东西,咬我,这孩子怎么了,还能不能听话了?”原来,母亲带林曼看病的目的是让孩子和以前一样听话。在被心理咨询师告知,“孩子青春期的反抗、叛逆是正常的过程,家长需要调整应对方式”的时候,林曼母亲十分不解。李松告诉记者,在他和林曼和林母交谈后,发现林曼的问题不算严重,林母的心理问题才更应得到重视。林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中说一不二,她不能接受别人对她的否定。在反复沟通后,林母表示愿意尝试换种方式和女儿沟通。

解析

孩子需要精神独立

又需要家长的心理支持

青春期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他希望自己的精神独立,但在很多事情上有依赖性。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反抗时,家长要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哪个环节触动了孩子发火的点,家长就要及时调整和改变。家长对待青春期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去交流、沟通。每一次开口和孩子说话时,要想想这是我的朋友,我会怎么样说,相辅以的是,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出现。这样你在孩子心目中才能既有威望,又有影响力,在生活学习中,你对他的建议、意见才会更有分量。而一味地打压孩子,只会让孩子自动关闭与你沟通的那扇门,家长影响力也就彻底消失了。所以家长要拿捏好分寸,找到和青春期孩子正确相处沟通的方式。

建议

逐渐“远离”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上述几个例子,都因父母强势的控制欲导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其实,家长需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写到,“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而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在他启程离开你之前,帮助他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让他拥有更强大的内心。这不仅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更是家长和孩子人生中最大的成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帮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

编辑:丁卉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王禹哲

小编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祝各位每一天都心怀美好,辽宁掌上健康愿陪你一路同行!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