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崩溃的恐惧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在北京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学院进行第十一期文献研讨会,本期研读《崩溃的恐惧》(FearofBreakdown),选自温尼科特的文献集《精神分析性探索》(PsychoanalyticExplorations)。接下来回顾本期的内容。

崩溃的恐惧

FearofBreakdown

原著:温尼科特

翻译:崔界峰

审校/指导:赵丞智

主讲:孟繁蕾

整理:孟繁蕾

编辑:杨琦

文献背景

“崩溃的恐惧”这篇论文发表于《国际精神分析综述》第一期(),之后收录在《精神分析性探索》的第18章()。Winnicott撰写此篇论文的真正意图是想进一步研究一些特殊的主题(如崩溃的恐惧),以及更加详细地描述它们,但时间没有允许温尼科特把这些工作完成,因为Winnicott在年就去世了,所以该主题是一个未完成的主题。

概述

Winnicott在开篇就谈到,如果对“崩溃的恐惧”没有新的理解,那么临床治疗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崩溃恐惧”的体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只有那些早年经验过变幻无常的养育性环境的个体,才有可能体验到“崩溃的恐惧”,这是一种精神病性问题,不是神经症性问题。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崩溃的恐惧”的临床症状是如何出现的:

患者在治疗室中一开始只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恐惧症(比如害怕死去、害怕贫穷、害怕得癌症、害怕空虚、害怕高处、害怕人群、幽闭恐惧症,等等,以及对治疗能否让自己康复感到恐惧),于是患者启动了复杂的防御,无法依赖治疗师;随着心理治疗逐渐取得进展,患者才可以开始依赖治疗师;之后治疗师在治疗中的一些失败,把患者带回到早年环境失败导致其成熟过程被打断的那些“冻结点”(一种“局灶性恐惧”,早年环境失败在其心理定位的恐惧体验),此刻患者在治疗中第一次体验到了无法存在的湮灭恐惧。

也就是说,只有当患者在诊室里发生退行时,早年“崩溃恐惧”才得以浮现,在治疗师在场的条件下,患者才能得以第二次体验性加工和整合!

QA

提问:“崩溃的恐惧”只会发生在精神病性水平的患者身上么?边缘和神经症水平的患者是否也能体验到?

回答:“崩溃的恐惧”,虽然是一个精神病性问题,但在各种人格水平的个体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早年的养育环境很糟糕,个体的“崩溃恐惧”已经将其淹没,无法形成基本的自我功能,临床上看到的现象是精神病性的症状,这是一种防御;如果早年的养育环境虽有侵入但不是特别严重的话,个体也有过崩溃的经历,但尚能发展出一些自我功能,来帮助防御“崩溃恐惧”的感受,这样的个人对于退行也是恐惧的。

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连续谱,没有办法完全定性到底是精神病性的还是边缘性或神经症性的问题。在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况,一个功能表现很好的患者在治疗中也很难推进,也许此时的治疗就接近了其早年崩溃恐惧的位置,导致患者不敢退行。例:一个患疑病症的患者,一般我们推测他的人格结构在神经症水平,但他经常体验到精神病性焦虑,描述自己的头上好像总悬着一把剑让自己无法放松。

所以,我们对精神病性、边缘性和神经症性的诊断概念,要有一个连续谱的整体理解,而不是教条僵化的理解。

“崩溃”的意义1——精神病性防御组织的失败

婴儿一出生就面临着被“无法想象的痛苦”湮灭的风险(内外环境的刺激太过强烈,且尚未发展出任何自我保护能力)。如果此时母亲在场,就可以通过抱持把自己的辅助性自我功能借给婴儿,帮助婴儿抵抗和防御这些痛苦,以便存在。一旦母亲不在场,无法对婴儿提供抱持,那么抵抗就失败了,婴儿被湮灭的风险就成为了一个事实;此刻婴儿就直接被湮灭了,之后便是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这需要构建起精神分裂症性防御,这种防御是成功的,它防御了被湮灭后的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

在诊室里,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师能观察到的是一种精神分裂症性综合征,包括各种幻觉和妄想的症状群,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病性防御,他不同于神经症性防御。此时患者感受到的是“精神病性防御组织失败”的恐惧,我们无法观察到真正的“崩溃”。因为一旦患者发生这种“崩溃”,治疗师是无法抱持整个情境的。一旦出现这样的防御,患者就要被送到温尼科特式的精神病院进行住院式照护治疗,包括药物治疗。

我们通过上面这个“个体情绪发展过程”宝图,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婴儿在发展到not-me位置(8个月左右)之前即湮灭位置是有体验到“湮灭后精神病性防御崩溃恐惧”的风险。

作为防御的精神病性疾病:

患者带到心理治疗室中的精神病性疾病不是“崩溃”本身,是为了不让自己体验到精神崩溃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精神病性“防御”。这些“防御性组织”下面掩藏的潜在原始极端痛苦是无法想象的。通常防御是成功的,除非环境是逗弄的(tantalizing),导致精神病性的防御也会失败,这也许是最糟糕的养育环境。

例:

女孩K的母亲,明知道孩子渴望亲近她,她却故意疏远孩子;当K悲伤了的时候,母亲又不允许K哭泣,反而要让K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否则她自己就很生气,就威胁着要永远离开。K的母亲的这种多愁善感的做法就是逗弄的,常常导致K出现自杀观念。

如果单纯用化学、物理的手段去除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反而会让个体陷入一种“崩溃”的危险境地。其实精神病症状和综合征是一种防御,是个体发出的呼救信号,单纯去除症状就像是告诉溺水后不断呼救的人“别喊了,没用的”。所以精神科医生的职责本应该不是消除症状的,而是要去理解症状背后的呼救信号,帮助他们脱离险境,降低个体发出呼救信号的频率,这样病人才能得到解救!

“崩溃”的意义2——自我组织(Unit)的崩溃

在12个月之前,婴儿的自我组织尚未整合为精神躯体合一的统整自体(IAM),婴儿发展出来的自我功能还不能独立地防御“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如果母亲在场,就可以把辅助性自我功能借给婴儿,帮婴儿防御这些痛苦。例如,大年三十的晚上,鞭炮齐鸣,如果母亲一直把婴儿抱在怀里进行安抚,母亲是不焦虑的,那么婴儿也可以睡得很安稳。

而这种未整合好的自我组织(Unit)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因为它还依赖于环境,一旦母亲不能给以足够的支持,这个脆弱的自我组织就有可能崩溃。个体的自我组织发展得足够成熟,才能不依赖环境独立防御“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

个体在绝对依赖期,也可能会使用精神病性症状来防御“崩溃的恐惧”;到了相对独立期可以使用假自体来防御Unit的崩溃,而到了神经症位置,自我功能足以防御“阉割焦虑”。

临床上治疗师听到患者讲述自己的恐惧,治疗师要能够识别这是精神病性的“崩溃的恐惧”,还是神经症性的“阉割焦虑”,才能给出恰当的诊断,提供适合的治疗。

还看上面“个体情绪发展过程”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婴儿在6个月前仍处于绝对依赖期,6~12个月左右处于相对依赖期,自我组织都尚未整合完整。在18个月之后的相对独立期,自我功能的防御才能起作用,才会逐渐体验到阉割焦虑。

早期的情绪发展

个体早期的情绪发展,离不开母亲及其他重要抚养人提供的促进性的养育环境。促进性养育环境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学习和思考,以适应正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与个体共同成长。其本质特征是拥有一种凭借自身而成长的能力(无需使用仍处于依赖状态个体的力量)。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养育环境失败的例子。

例1:

女孩H谈到小时候生病特别难受时,母亲搞不清楚状况,并感到很焦虑,严重时母亲会责骂和打H,然后,母亲反而在一旁大哭一顿。后来,女孩H就非常注意锻炼身体,非常害怕自己生病,怕自己再次得病了让母亲又崩溃了。

这样的母亲,在得知孩子生病时太过于焦虑,以至于无法安静地思考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怎样反应是更恰当的。母亲反而精神崩溃了,这样的养育环境就是失败的。

例2:

女孩Y的父亲是某企业高管,Y从很小的时候就没怎么见父亲在家过。后来Y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度出现了自杀观念,父亲才幡然悔悟,打算推掉全部工作应酬一心一意地照顾Y。但是,父亲的这一举动却让Y倍感压力。Y表示,从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从来没有陪伴左右,现在自己大了,已经不需要父亲那么多的陪伴了,父亲却要整天呆在自己的身边,这种感觉太拧巴了。

这就像教孩子学走路一样,最开始孩子还站不稳时,父母要弯下腰从后面搂住孩子一步步地向前走;慢慢的孩子有了更强烈的、主动的往前走的愿望和能力时,父母可以拉着孩子一侧的胳膊辅助其走路;等孩子再大一点步伐更稳了,父母给他一个手指头,他就可以牢牢攥住,大胆往前走;到后来孩子可以独立行走了,父母可以近距离地在一旁看着,必要时再扶一把……这才是父母适应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果孩子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父母想到孩子站不稳的时候自己没在身边保护,现在又想通过搂住孩子来弥补,反而给孩子造成了束缚。

例3:

女孩儿K在谈到父亲时很愤怒,虽然父亲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上很照顾她,但K隐隐感觉父亲在等待自己被照顾后反过来感谢他,于是她宁可不接受父亲的照顾。

这样的养育者不能凭借自身成长的能力来照护孩子,只能使用尚处于依赖状态的孩子的反哺,才能获取力量和成就感,这对于仍需要依赖环境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那到底什么是促进性养育环境呢,我们从“洪荒少女”傅园慧的成长经历中便可见一斑。

年奥运会前,傅园慧险些没能取得参赛资格,当她把这个情况告知父母后,父亲便安慰她说没关系,反正你练游泳更多是出于兴趣爱好,咱家也不缺这块奖牌。其实父亲这样说是理解了傅园慧当下成绩不好的原因是由于压力太大,才给予安慰的;浏览傅园慧微博也可以看到她成长之路经历的艰辛及收获的快乐。多年来每当她发布一条状态时,父母都会恰当地回应,可以看出傅园慧的父母是能够适应她成长过程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与她共同成长的;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奖牌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其实也源于父母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可以光宗耀祖的工具来使用,父母本身就有凭借自身成长的能力而去养育孩子。只有父母是满足和快乐的,孩子才能过上轻松和简单的生活。

如果环境是促进性的,个体就会发展得比较健康。健康是与年龄相匹配的成熟。个体发展发生的速度不超越各种复杂的心智机制的发展速度。辛弃疾的一句诗词“少年不识愁滋味”描述的就是一种健康的状况。

如果由于环境的匮乏,个体不得不发展出超越当前心智水平的假自体,那就不是健康的状况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要背负家庭的重任,这种小大人的能力其实是虚假的。

促进性环境的功能是“管理”,即去积极适应个体在成熟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要。“管理”包含“抱持”和“处理”。“抱持”是指母亲抱持整个养育情境,“处理”包含客体-呈现,侧重于母亲对婴儿各种身体需要的响应。

在促进性环境中,个体进行整合,先是个体的精神安住于躯体里,然后个体出现与主观性客体进行关联。

俗话说不进则退,如果个体的成熟过程被失败的环境打断,个体在成熟过程中不能继续整合,出现的就是瓦解的威胁,及对瓦解带来的湮灭的痛苦的防御。

原始极端痛苦

在绝对依赖期,婴儿完全需要母亲提供辅助性自我-功能,尚未发展到“我”的构建(Unit),所以无法区分me与not-me。一旦环境失败,婴儿还没有一个“我”(Unit)的组织来去体验和消化感受到的痛苦,这种痛苦就变成了无法想象的极端痛苦,也称作原始极端痛苦(PrimitiveAgonies)。

极端痛苦(Agony),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挣扎着要不要活下去,努力争取继续存在着,悬停在非存在与存在之间,全然不知方向的原始性感受。

焦虑(Anxiety),源于拉丁语,意思是道路变窄了。

温尼科特说:“即使最强烈的焦虑也不足以表达原始极端痛苦!”

原始极端痛苦的五个类型(图2)

01

回到未整合状态(防御:瓦解\失整合)

P:来访者自体内部和外部的迫害者

T:治疗师

虚线圆圈:患者之前完整的自体

实线圆圈:患者完整的自体受迫害后主动分裂成一个个碎片

回到未整合状态的成因:

生命初期,婴儿在未整合-整合两种状态之间不断地转换。在未整合的放松状态种,婴儿不用应对本能冲动。婴儿试图整合时便朝向母亲寻求联结,这就需要母亲的积极响应。

如果婴儿处于未整合状态时,母亲不允许婴儿放松和休息,总是侵入、打断婴儿的连续存在感。婴儿就对环境有了不可预测感,害怕进入未整合状态,不敢放松,时刻准备着要对环境做出反应。婴儿也就无法开启整合过程,因为整合是从未整合的状态中浮现出来的。

如果婴儿朝向母亲寻求联接,但反复被母亲拒绝、打断,婴儿就会受到惊吓,要独自承受想整合又整合不了的挣扎和痛苦。同时,婴儿之前已经整合好的那部分自我,也有丧失的风险。于是婴儿为了避免被环境击碎,主动让自己回到了未整合(瓦解)的碎片状态,尽管这个过程同样痛苦。

失整合(瓦解)个体的内心独白:

反正我没有能力整合,因为母亲的失败,我只得主动退回到未整合的(瓦解)状态(表现出精神分裂症谱系症状,如分裂症、分裂样、幻觉和妄想综合征)。是我自己让我处于这种痛苦之中,不是环境把我变得这么痛苦。我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自己可控的,当我无法掌控母亲的突然侵入,无法预测母亲是否能回应我的需要时,我就会瓦解,我更痛苦!

例:

女孩K,在治疗中眼神空洞,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收集其早年成长经历时发现她很渴望与母亲亲近,但母亲总是很冷漠地拒绝。

高焦虑的母亲总打断正在复习功课的孩子,询问是否需要吃水果,休息一下。孩子睡得很沉的时候,母亲担心孩子睡死过去,总要把孩子摇晃醒。等等。

02

无休止的坠落(防御:自我-抱持\假自体)

左下角的实线圆圈:患者的真自体(个体)

右上角没有闭合的半圆:外在环境

右下角的虚线圆圈:患者的假自体

左上角的虚线圆圈:患者的内在秘密生活

患者用假自体与外部环境相连,而不让外部环境触碰真自体,这时假自体便成功地防御了环境的侵入,保护了真自体。因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受挫,真自体只好存在于秘密的幻想生活中,但它是活跃的、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是隐秘的!假自体对外部环境被动地顺从,目的是防御真自体对外部环境再次的失望,以及外部环境对真自体的再次侵入和毁灭。而假自体通过屈服和顺从环要求来进行自我抱持,这种过活是一种虚假的生活,丧失了真实感。所以患者有时想去除掉假自体,于是产生了自杀的观念和行为。

无休止坠落的成因:

足够好母亲来安抚婴儿时,都会是把婴儿从床上抱起来,婴儿的整个身体是被母亲抱持在自己的臂弯内和胸前的,这时母亲和婴儿是融合一体的,婴儿内心的需求是被母亲   这部文献集由曼陀海斯的翻译团队和上海的唐婷婷老师共同翻译已经出版。

接下来我们将阅读以下文献(月份仅供参考,具体时间以通知为准):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年3月2日赵丞智)

婴儿照护,儿童照顾和精神分析设置中的依赖(年3月30日赵丞智)

青少年住院补充性照护密集心理治疗(年4月27日赵丞智)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2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