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结合现实疗法治疗强迫症

1感受强迫症2强迫症的诞生条件作为显著的人格特征,我们常见有焦虑人格,即通俗说的性子急躁,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有强迫人格,即行为风格反应出紧迫感,雷厉风行,主动,固执等。作为神经症,我们常见有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疑病症等,求助心理治疗的更多是强迫症。但所有神经症,严格说都是一种个性的症候,是长期不稳定个性的一种症状化。1相遇强迫症时,有何感受?强迫症本身是一个符号性标签。当你视听到这一符号语言,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生出怎样的念头?细细感觉,强迫症“符号”给人的感受是被什么强制了、牵制着、迫使着,是僵硬的、难受的、着急的。?强迫症给人的外貌印象:穿着整洁、大方、传统。表情凝重、有神、机警,或眉头紧锁,或凝思或沉思。行为风格要么迅速果断,要么优柔寡断。你几乎不易见他笑容、听他幽默、感受他温情浪漫,你容易感觉到他隐隐袭来的压力。?拘谨、不自由感。强迫症者的内心有许多规则、有许多不相容的观念,所以在说话和做事时很小心,尤其在比较正式的交谈和做决定时,其内心十分挣扎和窘迫,给别人的感觉他既拘谨又拘束。?紧迫、惶惶不安感。由于内心受许多规则的约束,对事物结果会高度敏感,对过程的信息视而不见,以致缺乏清晰的判断而常无有效结果。当事者自己和给别人的感觉,是心神不宁。?忧虑、患得患失。强迫症对事对人,总表现得认真和谨小慎微,其心理存在:生怕弄错了或做得不好的焦虑,有一种对事物危险的预感。给他人的感觉:这人咋婆婆妈妈的。?不确定感。强迫症者,看上去是很安静稳定,但内心不安宁,其最大的不安,是万事不确定。换句话说,内心有“十万个为什么”而无法宁静。对一个疑问,他必须反复想透也未必罢休,对一个已做事情(如锁好了门)的怀疑,他必须反复核实才能放心。他自己常处于疑神疑鬼的状态,给别人感觉咋神经兮兮的??失控感。强迫症的主要问题是控制悖论,他有超强的控制力,而又失控于他超强的控制力。比如,对“上课不能走神”之类的要求,他会竭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走神”!但越这样越是控制不住地要走神。控制不住,是强迫症者最苦恼的难题。好多事儿,因为控制不住而使他感觉很累、很累、很累。如果悖论地看待强迫症,他们很像是:高欲望的禁欲者;规则泛滥的循规蹈矩者;意志坚强的脆弱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自恨有缺陷的完美者;有高度控制力的失控者;焦虑不安的理智者。2强迫症的诞生条件相遇强迫症时,你会更加理解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喜和忧。任何一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任何身体部位的病变,都有其变故的基础,任何神经症的形成也自有它生成的条件。?个性的遗传路线。人的生理特征与血型肯定具遗传性,人的个性素质也可能具遗传性,比如一个A型血型、脾气古怪偏执的父亲,其孩子(血型也是A型)的特性也显得急和偏执。所谓的种族性特点(如奴性或侵犯性)、集体无意识情结(如面子情结、阿Q情结),都是祖祖辈辈文化习性的沉淀与承传。强迫症是有神经质(如过分执着、较真等)个性基础的文明病,可以叫做个性神经症,一种好钻牛角尖的个性病。当然,并非必然是有其较真的父就必有其较真的子。不过,一个易患强迫症的人的个性里,一定是继承有他父辈身上带“强”(比如争强好胜)的特质。?不安的胎内环境或婴幼儿环境。人的生命开始于精子与卵子相融时。人在子宫的生长期为8-10个月,这期间,如果母亲的心情糟糕、情绪压抑,那么这就是传递和承载紧张焦虑情感的母子关系环境,胎儿处在躁郁的宫内世界。这无疑是一个孕育神经症的原始土壤条件。出生后的3年,是人建立原始安全感与信任感的阶段,这期间如果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或者获得太过分的保护,换句话说没有经历必要的丧失性体验,如必要的分离创伤,孩子就获得不了可以独立的体验和能力。那么,孩子的感觉记忆会储存——外界和他人不可信,自己也不够好,不够强,不够自信…的许多弱我的感受,也难得建立起爱人爱己的依恋关系。所以早期的缺爱和溺爱,都是缺损性的依恋关系,是一种培植敏感,多疑个性心理的关系环境。焦虑、敏感、多疑,是强迫症心理结构的基材。?童年的忽视。4--9岁为形成心理认定(即自我认同、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这期间养育者的人格与教养模式,决定着孩子的心理自卑还是自信。我们借9岁男孩(博拉)给父母的表达,能深切感悟什么叫童年忽视——你若轻柔,温和地对我触摸,你若看着我,对我微笑,你若在说话前偶尔先听我说话,那么我会长大,真正地长大。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大多数父母对童年孩子所需的省略。常见的忽视:父母使用了太多语言、教导、指示,却省略了倾听、微笑、抚爱、尊重。易导致强迫症个性的童年忽视,反应在教养人的“应该”之强迫:父母完全按自我的经验和理念灌输(强加)于孩子。在强迫症的心理结构中,根植有一个“你应该你必须”的权威自我,也叫理想自我,这是父母权威声音的内化。这个内心的自我,就是强迫自己想不愿想的,和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那个家伙。可以说,人的内部所有自我,是自己认同他者自我所产生,也是他者太强势的自我强行自己认同所产生的。强迫症的自我,只是他人期望的反应。所有童年的忽视,都是心灵创伤性环境。这是神经症患者不幸的历史背景。?强迫性的社会环境。一般说,民众性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人的个性化首先是要社会化。一个社会,如果是缺乏人文关爱,缺乏基本的公平与正义,缺乏真正的民主,换句话,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专制、禁锢的文化,那么,这样环境下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无疑是被文化所强奸或强制的。比如,在一个国家,若没有择业自由、居住自由、发表思想的自由…就是一个强迫性的文化环境,或说是一个滋生强迫症的社会土壤环境。大凡不幸的神经症,都有它不幸的社会文化背景。3理解强迫症的几个基本概念①强迫反强迫②冲突、压抑与防御③重复强迫与强迫重复④强迫性进行与强迫性放弃若问强迫症是什么,不如先问强迫症不是什么?首先,强迫症不是神经疾病,更不是什么精神疾病。所谓神经疾病,是大脑或神经系统出现了部位病变;所谓精神疾病,是病因不太明确的,带有遗传性或生物病理特性的思维妄想障碍。这些都是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为何要先知强迫症不是什么?因为强迫症内心有许多顾虑,其最大的担心是,自己会不会弄得神经崩溃,或会不会变成精神疾病?消除最大的顾虑,是需要明白强迫症跟神经(系统))病和精神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心理病,后者是生理病。强迫症是什么?是一种有心理冲突的焦虑症候。弄清强迫症的一些基本概念,会更加明晰强迫症是什么。3理解强迫症的几个基本概念?强迫反强迫。强迫,顾名思义是强行,一种强制性手段。精神分析下的强迫,意在主观意志被掠夺,是一种主体客体对主体的控制。所谓人的自主性阉割。当人被一种不是自己意志所能控制的思维、情绪所控制时,会体验到分裂的感觉,即感觉自己有强烈不想要之情形的同时,也感觉自己被另一种不可抵挡之力迫使自己就范“不想要之情形”。强迫,令人烦恼,故要反抗;反抗强迫的过程中,强迫更强势和顽固,又唤起人更强烈的反强迫的意愿。强迫反强迫,是人对强迫感的抗拒方式所制造出的恶性循环。?冲突、压抑与防御。强迫反强迫循环下的分裂感,本是一种极端冲突的感受。强迫症的心理现实,主要是冲突,是对不相容的观念、愿望、感受的对立性冲突。形象说,是外表平静内心打仗。冲突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当事者采取抑制或压抑冲突,以消除冲突引发的不安。久之,压抑冲突而不再感觉有(欲望或观念冲突)的痛苦,但有了继发性的多种——症状与反抗症状的冲突。为控制症状对自己的迫害,又会生发如逃避现实、隐忍、反复做事、沉溺幻想等方式以抵制症状的痛苦。但,压抑却是强迫症的主要防御机制。神经症在极端痛苦时,防御方式是必然的自我保护。只是,绵绵持久的防御方式,会积淀成厚重而脱不掉的弹壳。所以治疗强迫症的首要方向与难度,是在削减防御的厚度。?重复强迫与强迫重复。解读强迫症,有必要澄清关于“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论无意识》理论中,有许多“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之描述,但没有阐释两者有何共性、差异以及两者的关系。从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得知,“重复强迫”所揭示的是患者身上被压抑的根源性的东西。这个被压抑的东西,就是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或行为的冲动,如做爱。而“强迫重复”指的是同类事物的无限重复。“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在强迫性神经症的分析中,最能说明它们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也有共性。共性在于它们的冲突性质:都是被压抑的冲动。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即“重复强迫”指的是为补偿性地满足愿望而不断地去想象(或在幻想中陶醉)被压抑的东西;而“强迫重复”指的是,强迫性地坚持同一个手段本身。也就是,“重复强迫”中的强迫是指的内容:某种冲动或欲望,强调的是定性的东西;“强迫重复”中的强迫说的是形式——无可控性,强调的是被迫重复同一种方式。比如,强迫性神经症的反复洗涤、检查等,用“重复强迫”来说明,就是对蔑视冲动的反应。这个冲动是什么呢?内容也许很多,但性质一样,都是危险的或非道德的。它构成了本我与良心(超我)的冲突,这是一种极端痛苦的内心体验。为对抗内心冲突,逐渐形成了一些防御性手段——自动地、控制不住地思考,或不停地做事情,然后发展到“强迫重复”的阶段。这时的患者已经体验不到自己的内心冲突的是什么了,而在这同一仪式中,他体验着紧张焦虑的缓解。因此,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已成为他保护内心平静的手段。?强迫性进行与强迫性放弃。这是强迫症的两种典型现象。(……我把“我知道不该那样想那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要想要做”,我把它称为“强迫性进行”,把“我什么都明白,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称为“强迫性放弃”。从心理分析角度,前者具有欲望冲动性、活动性,所以此现象是“进行”性的,后者具有冲动压抑性、消极性或被动性,所以此现象是“放弃”性的。“我知道不该胡思乱想,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性进行的人,潜意识在说“要想要做”很应该!他们典型的心理结构是:强大的超我,冲动的本我,受难的自我。“我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的人,潜意识在说“不想做到”更应该!他们的心理结构是:膨胀的理性我,或叫超我;执拗的感性我,或叫本我;无助的现实我,或叫自我。强迫性进行者的“我知道不该怎样怎样”,是他超我经常发出的命令。这个超我“存盘”内容是:不能做错事,不能违犯规矩,不允许自己没理想、没抱负、没志气等;他的“就是要想要做”,是来于本我冲动,是无意识欲望或愿望的涌动。他的“控制不住”情绪,是本我力量大于超我力量的结果,是自我拿本我和超我没辙的妥协。强迫性放弃者的“我明白、我知道该怎样”,是他理性我的认知。理性我的“存盘”内容:各种伦理、道理,家长的要求,自我理想的东西等等,因理性我不停地在接受来自各方的理论输入,以至大脑全装的“什么都晓得”。这个膨胀的理性我,随时都在命令自己“明白该怎么做”。他的“做不到”,是他感性的我不愿意做。因为这个“我”的需要是与理性我的需要向背。比如面对做作业,感性我会说“玩了再做”,而理性我会说“不行,做了再玩”。他的“就是做不到”,是斯文的理性我抗不过执拗的感性我,是感性我叛逆理性我的结果。他因为“就是做不到应该做到的”强迫性放弃而产生的自责自恨自怨等难受,是他对现实我无助无能的自我惩罚。强迫性进行者,是“不该”的东西知道太多的人,对“不该怎样”思考得太多太远太深,而他“该”怎样却知道甚少,对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愿望的?他不清楚。即便他清楚,也会有“但是”之后的否定。因此他不得不陷入强迫思维的较量。他内心结构中,强大的超我欲称霸内心世界,冲动的本我欲控制内心世界,弱小的自我对内心世界望而生畏。如果用等角三角关系来象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三角是变形为三点一线的关系:两边等量长,分别是超我和本我,中间一个点,是弱小的自我。这样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活动主要是能量相当的超我和本我的角逐,但因为它们是能动性、扩张性的“我”,也因为它们想表现自己和满足自己的冲动都很强烈,可两者的愿望又那么对立不相容,谁都想赢,谁也不愿输给谁,只好陷入比试能力强弱的争斗,但更多是陷入谁都赢不了的僵局。“我什么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是“明白”东西太多的人,可他不明白自己也有不明白的:“为什么你啥都明白却还那么烦恼?”“为什么你啥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他该明白的不明白,不用明白的他却使劲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是存在已知,也存在未知;存在存在,也存在不存在。强迫性放弃的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他只知道“什么都明白”而不知道人不可能什么都明白的。仍用等角三角关系象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关系也是变了形的三点一线,跟强迫性进行的人一样。只是心理活动的主角“理性我”和“感性我”是情绪性、回避性和拖沓性地较量。这样的人,是知性知识过于强盛,感性知识受到压迫,行动能力重度欠缺的一类人,因此,他们有太多“明白”的思维与自恋幻想,很少有能带给他们充实和愉快的行动。)相遇强迫症,我们自己亦容易(反移情)处于强迫感的情绪状态。作为治疗者,只有对以上强迫症的基本概念有所深入理解,你才谈得上相遇强迫症时,能够看清自己的状态,和救治来访的强迫症症结。本周六12月27日,《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精神分析疗法。应各学员的强烈要求,本周日12月28日,《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4班开班啦!未来得及赶上之前上课的学员们,抓紧时间报名啦!亦欢迎免费试听,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行咨询、预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