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退行

心理防御机制·退行

?

退行的定义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

退行在生活中的表现

退行(regression)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每位父母都不会陌生:孩子因疲劳或饥饿而退至早年的幼稚行为习惯。社会发展与情感发育并不是一条直线;个体成长的波动性会随我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缓,但永远不会消失。比如哀怨是所有人遭受挫折后的正常反应。Mahler将分离一个体化进程中的“和解阶段”视作儿童2岁未时的普遍特征,蹒跚学步的孩童一会儿逃离母亲,一会儿又跑回母亲,躲在裙后。人类能力无论如何发展壮大,仍会时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领域。

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个5岁的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便出现退行。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

退行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这种防御在长程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治疗中时常出现。

有时,当来访者鼓起勇气改变自己与治疗师的态度(如,表达批评或愤怒、坦白手淫幻想。要求暂停付费或希望更改咨询时间),常常会在随后的治疗中迅速退回原先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习惯。治疗师若难以觉察他们成长中的起伏变化,就会为之感到沮丧(这种反移情就如同父母对顽皮孩子的恼怒)。而如果能确定来访者的短暂退行,肯定治疗的总体进步,才会有所释然。

严格意义上说,若个体有意识地寻求更多抚慰和保证,或有意通过竞技运动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精神张力,都不应该被称作退行。只有潜意识层面的过程才能划归防御机制的范围。

比如,某位女性一遇到强势力量便不知不觉地立马变得温顺驯服;又或是,某位男性才与妻子亲密无间,但转眼又恶语相向,这些都是精神分析眼中的退行的事例,因为这些行为都出自无意识。躯体化常被认作退行的一种,因为如果个体已经具备语言能力,但仍退至前语言期用驱体症状表达,这无异于退行。

有些疑病症患者会不顾治疗师的劝阻,反复防叨与治疗无关的身体疾病。他们正是以这种退行至病人角色的原始方式来应对来自生活的不快。他们来寻求治疗师的帮助,但同时会自动筑起一道坚固的心墙作为防御以保持他们一直以来被当作受宠小孩的习惯身份。他们会担心治疗师怀疑他们诈病而不厌其烦地证实自己的病痛。

所以治疗师遇到此类退行的来访者时,一定要富有机智和耐心——尤其对于那些因退行而获益的个体(“继发性获益”),更应如此。

尽管疑病和躯体化可能同时呈现,我们仍然应当区别对待。前者并无真正的医学疾病,尽管来访者对此甚是担忧,甚至确信。后者则可能存在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躯体症状。当然有时两者容易混淆。

有时,治疗师确信的疑病症状,随时间的推移,最终可能被证实为罕见的疑难病症。因此治疗师应对此类来访者时应持开放态度,认识到顽固的疑病或驱体症状可能与某种未知疾病有关。疑病与退行都可能构成个体的人格特征。

如果个体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以退行作为核心应对策略,那么无论是否伴随疑病观念,他/她都可能具有婴儿型人格(infantilepersonality)。这种人格类型自DSM第2版之后便不复存在,许多分析师对此深表遗憾。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作者:南希;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