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医院将会定期推送有关于心理防护的科普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度难关!
共同战“疫”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知识科普科学防护
Preventionandcontrolofvirusinfection
PART01
面对疫情,不同人群会出现哪些反应?
Preventionandcontrolofvirusinfection
第一节确诊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一、情绪反应患者出现何种情绪反应及强烈程度如何,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恐惧是一种遇到灾难时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绪反应,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欲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无助、无望等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等身体不适感,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二、认知改变轻度应激可以使人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这是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但强烈的应激却会使人出现意识蒙眬、意识范围狭小,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
三、行为变化逃避与回避:患者可能出现逃避检查与治疗,医院,摆脱隔离环境等情况。
退化与依赖:患者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
敌对与攻击行为:患者可能出现愤怒、敌意、谩骂、憎恨或羞辱他人,也可能出现拒绝服药、拒绝治疗,拔输液管、引流管、氧气面罩等情况。
无助与自怜:患者表现为听天由命、被动的行为状态,独自哀叹,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
四、躯体症状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
第二节疑似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疑似患者面临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应对过程,在确诊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愤怒、悲伤绝望、攻击、被动攻击、麻木等心理行为反应,这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
一、急性应激反应1.轻度应激反应表现为轻度的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例如:紧张、焦虑、食欲差、腹泻、尿频、出汗、坐立不安、失眠等,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疑似患者仍可作出理智的就医和应对措施、配合治疗。
2.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明显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可观察到的症状有:生家人的气、在家易激惹、情绪紧张、缺乏工作动力等。此时患者需要积极地调节心态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3.重度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病性症状,此时需尽早进行精神科的治疗,以免病情迁延。
二、焦虑、强迫、疑病状态在疑似病情的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惧等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急性焦虑发作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疑似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紧张、胸闷、心慌、濒死感等表现,此症状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
2.慢性焦虑以慢性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疑似患者可能会担心各种事情和糟糕的结果,比如:可能会设想自己患病后的各种糟糕结果,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3.强迫症状疑似患者因担心患病或影响他人,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强迫症状,如怕脏、反复思考、反复清洗等。
4.疑病症状在疑似患者中可能有一部分经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患者仍担心或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反复就医检查,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且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其顾虑。
上述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干预。
三、各类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当受到严重精神打击时,部分疑似患者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精神症状,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重度抑郁、幻觉妄想状态等,此时他们有可能出现绝望自伤念头、冲动攻击行为等,往往失去自我调节和自我照顾的能力,需要身边的照料者及医务人员及时识别,并寻求精神科专业治疗,从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第三节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1.担心恐惧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住院病房工作,都充满了感染的风险,特别是门诊患者较多,个别患者出现愤怒攻击行为,容易让医护人员产生担心和恐惧情绪。头脑里会反复出现各种担忧、回避的念头,伴随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会出现畏惧的行为。
2.过劳枯竭由于疫情暴发,医护人员不够充足,不能及时轮班休息,很多医护人员不能正常休息,甚至为了节约使用隔离衣而不敢吃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还由于休息严重不足,饮食条件较差,容易产生过劳枯竭。感到精疲力竭、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泄不满情绪、产生无力和无助感等。
3.紧张焦虑由于呼吸科、感染科医生缺乏,很多内科甚至外科医生也支援到一线抗击疫情,由于不太熟悉隔离病房环境,也不熟悉某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药物和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在病房或门诊遇到难治患者或者危重患者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感,甚至手足无措。
4.委屈无助由于疫情发展迅猛,发热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离观察,当门诊医护人员遇到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住院的患者,医院检查、确诊不及时而发泄不满时,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委屈和无助的情绪。
5.挫败自责由于病毒感染患者身体基础条件差,有的患者年老多病,当治疗无效,患者病情迅速发展,导致死亡时;或者由于隔离操作不当而感染病毒,甚至传染给同事时,会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
6.激动亢奋当外地援助医护人员到达疫区接替轮岗医护人员时,或首次进入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时,由于看到大量患者需要救治,容易产生应激,激动亢奋,难以休息,不能正常睡觉。
7.抑郁悲伤当患者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时;当看到患者去世、家属悲痛时;当听说亲友感染而自己不能帮助时;当疫情发展迅猛,大量新的患者不断涌现时,会产生无助和悲伤感,甚至抑郁情绪。
8.压抑愤怒由于在疫情暴发期,情况变化无常。压抑的情绪不能释放,就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暴发,宣泄情绪。
第四节密切接触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在疫情、疾病、生活、个人性格基础、工作,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少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能产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
一、情绪变化最突出的情绪变化是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反复回忆与患者接触时的细节;懊悔自己的疏忽,或者责怪患者或其他人;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