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由于实际或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有机体内活动失衡,从而带来一系列动作紊乱现象,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因而活动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人们持续的情绪紧张,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
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趣的学习压力(焦虑)和学习效率的倒U形曲线。由曲线可知:如果人完全缺乏紧张、毫无压力,会导致没有学习动力。适度的焦虑紧张会让你看到差距,激发斗志,带着适度的紧张应考,还会激发人身体的应激水平,有利于超水平发挥。当然过度的焦虑紧张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需要调节一下。
1.压力的正面作用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在学校的时候放暑假,或者工作中放长假,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感觉很舒服,但是时间一长,就有点无所事事了,反而觉得很不舒服,希望能尽快回到之前忙碌点的生活中。这个例子表明,一点压力都没有,并不会让我们有非常幸福的感觉,有了压力才有驱动力。比如,当你有了欲望或出现紧迫感的时候,压力就随之而来,人的潜能也会得到更大发挥。同时,有压力说明你还没有放弃自己,人生轨迹还朝着你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压力的正面作用。
2.压力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人对压力的承受程度是不同的。一个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会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反映出来。
(1)压力过大的心理症状:
①焦虑、紧张、迷惑、烦躁、敏感、喜怒无常。
②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
③感情压抑,兴趣和热情减少,厌倦工作。
④意志消沉,自信心不足,出现悲观失望和无助的心理。
⑤短期或长期记忆力减退。
⑥精神疲劳,错觉和思维混乱增加。
(2)压力过大的生理症状:
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②身体疲劳,肌肉紧张(尤其是头、颈、肩、背等)。
③汗流量增加,恶心,胸闷,头痛。
④疑病症增加,睡眠不好。
⑤皮肤干燥、有斑点和刺痛(皮肤对压力特别敏感)。
⑥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消化不良或溃疡扩散。
有研究表明,在应对压力的不同阶段,人们的生理反应会不一样。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塞利(HansSelye)在20世纪50年代从多次研究的结果发现,白鼠在持续压力的情境下,其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般认为可适度地推论到人类的身上。这三个阶段是:
①警戒反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开始由于压力的突然出现,会产生情绪震撼,随后体温与血压均下降,肌肉松弛,表现出好像缺乏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当压力继续持续下去,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继而全身的生理功能增强,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等,从而进入应急状态以保护生命的安全和抵抗力。
②抵抗阶段:本阶段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我们已能适应压力下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压力在抵抗阶段已被征服或者消失了。但是如果这种压力一直持续下去,我们的能量就会耗尽,适应能力也跟着下降,最终进入第三个阶段。
③衰竭阶段:如果压力非常严重,那么人体会进一步耗尽身体的力量,精疲力竭,陷人崩溃的状态,产生各种身体疾病,甚至死亡。
(3)压力过大的行为症状:
①工作懈怠、能力降低,错误率增加且不愿意承担责任。
②吸烟、酗酒、过度饮食、纵情声色。
③没胃口,吃得少,体重迅速下降。
④孤僻、抑郁、自闭、烦躁不安或出现稀奇古怪的行为。
⑤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的驾车和赌博。
⑥攻击、侵犯他人,破坏公共财产。
⑦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
⑧自杀或企图自杀。
无论您在天涯海角,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