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谈ldquo控制感rdquo

云南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7373.html

世间万物,各行其道,阴阳和合,相生相克。上帝让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没有了制约,这世界就无法伦理有序。汽车不仅有发动机,还要有制动系统;驾车人不仅要踩油门,还经常要踩刹车。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想要达成愿望、满足需要,都必须对自身和环境进行掌控。

什么是控制感?当口渴的时候,我们会端起水杯,送到嘴边,把水喝下去;当饿了的时候,我们会用筷子夹着饭菜放进嘴里,把饭菜吃下去。我们在需要或欲望的推动下,以意志支配动作行为,达成愿望、满足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以需要为动力,通过自主意志努力和动作行为,对满足需要的对象物及满足需要的动作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操控。与此同时,个体相应地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我的把握、掌控之中”的内在体验和心理状态,这叫做“控制感”或“掌控感”(perceivedbehaviorcontrol)。由控制感,进一步引申出两个概念:1??控制力:个体进行操控的意志努力,和进行操控的实际行为能力,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是控制感的外在表现。控制力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由意志努力而形成的意志自主控制力(俗称“意志力”或“毅力”等)和由行为操控而形成的行为控制力。2??控制欲:个体想要对自身或他人进行意志、行为操控的内在愿望、需要,乃至意向,是控制感的深层动力来源。因此,控制欲是目的,控制力受控制欲的推动;控制力,是实现控制欲的行为能力或方法手段;控制感,是控制欲及意志行为操控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控制感与人格1、控制中的主体与客体“我控制你”,其中,“我”是主体,“你”是我控制的对象物,是客体。“你控制我”,其中,“你”是主体,“我”是被你控制的对象物,是客体。在“我和你”的关系中,你我都期望占领“主体”的位置,不甘心沦落为被控制的客体。因为,主体不仅是操控行为的掌控者、拥有者,更是可以通过操控行为,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包括满足自恋全能感的内在需要。所以,你和我,在人际互动中,就会交互控制,形成相互控制的人际关系。在操控方式方面,也会产生相互认同和竞争。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中,形成人际关系及其冲突。2、控制中的自我控制一般来说,控制的对象物经常是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或物。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控制的对象物不是外在的他人或物,而是人本身,自身作为对象物、客体,受到自己的把控,这叫自我控制感,也称为自我控制力。比如,我要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等,以达到环境他人对我的要求。肛欲期人格特点,受权威压迫,受虐,受控制,最终形成自主掌控大小便,等。这时,自身作为主体,对自己的欲望冲动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身是控制的拥有者(主体),同时又是被控制的对象物(客体)。在自身主体控制自身客体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心理内部的冲突:主体自我(subjectiveself)与客体自我(objectiveself)之间的心理冲突,控制与被控制、反控制之间的内心冲突。3、控制中的“真自主”与“假自主”假自主父母对婴儿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婴儿最终学会了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自主”,属于“假自主”,因为这样的自主,其背后是父母权威意志对婴儿的掌控和压迫。婴儿自主控制大小便,其实是婴儿为了满足父母及他人的要求,屈从于父母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要。这种大小便的自主控制,是以压抑欲望、承受痛苦和牺牲内心自由为代价的,所以,这种自主,属于“假自主”。真自主如果婴儿贪玩,玩得尽情投入,舍不得停下来去解便,只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憋着,继续玩下去。这样的自主控制大小便,属于“真自主”,因为这样的自主,不是为了达到别人的要求、满足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而是为了自己玩得更快乐、更幸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对自己的解便冲动采取了自我控制。所以,这样的自主,属于“真自主”。区分自主控制的真与假重点不在于是否自主,而在于“谁需要、为了谁”,谁是目的,谁是真正的主体,满足谁的需要。4、控制欲与依恋个体对爱的客体具有依恋的内心需要。为了满足依恋的需要,个体就要去控制爱的客体,以保持依恋的关系。个体在与他所依恋的客体之间,形成了相互控制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的互动关系、依恋关系。5、控制欲与控制力的匹配及自恋控制欲和控制力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人格心理状态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每个人都有掌控或控制的欲望,即,控制欲。当实际操控能力(控制力)比较强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实现控制欲。这时,内心会有一种“手到擒来”、“心想事成”的感觉,个体会觉得内心比较踏实,有安全感、确定感,有自信,获得自主感、全能感。体现了个人意志的自主和自由,不仅能够提高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还能提升自身主体的地位和权力感。控制感,是自恋全能感的一种常见表现。被控制的对象物、他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为自体的延伸,构成控制者的自体客体。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形成了交互控制的自恋移情关系,兑现了个体的自恋,提高了自体的自恋幸福感。比如,婴儿一哭,立刻就能得到妈妈的共情回应,婴儿通过哭的行为,对妈妈进行了控制,兑现和满足了婴儿的自恋需求。又如,当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操心费力很辛苦,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当领导呢?因为,领导能够控制他人,一呼百应,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控制感、自恋全能感和幸福感。当控制欲很强、控制力却又不足时,个体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行为应对,往往是苦苦挣扎,屡战屡败,控制感下降,自信心、全能感和幸福感、价值感和权力感等都会随之降低。每个人都是实施控制的主体,在人际关系的交互控制中,体现出了主体间性。如果个体无法控制他人,却受到他人的压迫和控制时,个体沦为了被他人控制的对象,个体会变成受压迫者。这时,个体的控制感下降,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内心缺少价值感,缺少自信和生活热情。缺少意志的自由和自主感,个体的全能感、幸福感和权力感都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如果个体的行为操控能力比较差,而同时,控制欲也适度调低,这样一来,个体内心的控制感并不会很糟糕;另外,个体还可以通过主动采取行为退缩的防御方式,提高控制感。控制感的形成1、控制感的先天生理基础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一些先天反射,例如,握持反射,即,给婴儿手里放任何一个东西,他都会反射性地紧紧握住。另外,还有觅食反射、吞咽反射等。婴儿刚出生时,随时随地、任意大小便,排便行为不受自己和他人的约束。这体现了人类心理内部天生具有一种“心灵自由”的人格潜质或倾向。2、控制感的后天心理发展出生几个月之后,婴儿会把大拇指放进嘴里吸吮。这个动作,已经是上肢的随意运动,婴儿以意志支配行为,可以故意把大拇指放进嘴里;再后,婴儿逐渐发展出手抓着东西放进嘴里的自主掌控行为,包括把食物放进嘴里。一岁至两岁,所谓“肛欲期”,父母训练孩子的大小便,逐渐地,孩子开始学会了对大小便的自我约束、自主控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给孩子训练的是大小便,形成的则是人格。其中形成包括自我控制感、受虐、自主感、压抑、屈从、讨好他人及压抑自己的愤怒攻击情绪等肛欲期人格特征。按照科胡特自体心理学观点,父母对婴儿的共情回应,使婴儿获得了自恋全能感。婴儿体验到只要自己一哭,就会立刻有人来喂奶、换尿布,一切困难痛苦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在婴儿的内心就形成了“一切尽在把握之中”的掌控感,包括自恋的全能感、幸福感。婴儿对自体客体的控制感,是获得自恋全能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在后续的心理发展中,个体通过学习培养各种掌控能力,其中,重要的是形成有效的行为应对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随着掌控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提高控制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幸福感及权力感。从控制的对象物来看,控制感的心理发展过程大致为:首先是吸吮妈妈的乳头,然后吸吮自己的手指,逐渐扩大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对妈妈的依恋与控制,全能感自恋、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培养各项技能,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走向独立,再进一步提高掌控能力,控制外物,控制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控制感与精神病理学感到自己的生活可掌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是全能感自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精神障碍的精神病理学中,控制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哪怕只起到某些中介作用。很多精神障碍,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控制感异常,是控制感降低或丧失的表现。1、控制感与焦虑情绪焦虑是莫名的恐惧感,是处在危险境地时,个体无法有效掌控和应对的恐惧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症状。神经症不同类型,所具有的共同临床特征是焦虑。低控制感,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迫症病人,常见存在有“过度控制、以防万一”的心理特征。这其实是患者内心低控制感的一种反向形成,病人往往通过采取过度控制的方式,缓解其内心的“低控制感”、弱小无力感,试图以此来摆脱深层的不安与痛苦。大约婴儿在出生后一岁至两岁期间,被父母训练大小便,孩子要等到父母发出允许排便的信号才能排便,排便之前,无论多么痛苦,都只能忍着憋着。逐渐地,孩子学会了对自己的大小便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控制,宁愿承受痛苦,以达到父母权威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学会了对排便行为的自我掌控,压抑痛苦和愤怒情绪,形成自虐,取悦他人,理想化、爱清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做事重复刻板、犹豫不决等人格特点,即所谓的肛欲期人格。如果父母过早过严地训练孩子的大小便,这样的肛欲期人格特点会变得非常突显。尤其是长大后极端追求控制感,试图对自己的欲望、情感、思维、行为及睡眠等进行全面的、极端的自我掌控。具有极端强烈的自我控制欲,形成强迫型人格,成为强迫症发病的重要人格基础。按照客体关系的观点,强迫症病人过度的控制欲望,往往跟两岁以内所经历的早年创伤有关。比如,被遗弃的心理创伤。当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去奶奶家,这样的被遗弃的创伤经历、母爱的丧失,会损害孩子的安全依恋,会导致分离焦虑,严重打击了婴儿的自我掌控感。婴儿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完全不可预料,完全不受个人自主掌控。因此,他会产生极强的不安和掌控欲,试图采取极端化的个人掌控,“以防万一”,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分离焦虑。所以,长大后,当遇到某些应激事件或打击时,就会表现出疑虑反复检查或怕脏反复洗涤等强迫症状。患者会通过采取过度的自我掌控的行为方式,缓解其内心的不安全和低控制感。按照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婴儿在两岁以内,受虐待或严重被忽视,没有能够得到其养育者很好的镜映、共情回应。比如,无论孩子怎么哭,都没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