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有医生刚脱下工作服,巨大的压力让其瞬间变身“小女生”坐在房间里嚎啕大哭,对于此类采用情绪支持治疗,多一些陪伴和聆听,帮助他们宣泄情绪;有不知如何宣泄情绪的医生,表面上看一切正常,却因不能休息、无法轮换,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严重失眠导致无法正常上班,对于此类医生,他们开出了抗焦虑药。
武汉市民以两种心理问题居多:一种是“疑病症”,即就医检查显示“没有异常”,但仍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一种是“强迫性恐惧”,防疫物资一应俱全,但依然有一种难以抗拒的恐惧。武汉之外,普通公众看到疫情的现状后,因为共情和同理心,间接导致身心出现困扰,甚至精神崩溃,形成“替代性创伤”。
北京大学副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即将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就是应对这次疫情的,处理恐慌也是重要任务”。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责任编辑
曹海东“你知道不被需要是怎样一种滋味吗?”农历鼠年前几天,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劲松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是一位医生,刚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时,医院床位极度紧张,连被感染的医生都收不进,只能自我隔离在朋友提供的一间无人居住的房子里,空调和暖气都没有。家人的电话接踵而至,指责这位医生把病毒带回了家,让家人也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满腹委屈、无助、内疚……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她拨通了肖劲松的电话,倾诉“不被需要的痛苦”。疫情暴发,人们不光面临生理上的挑战,还有心理上的困惑——患者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被送到封闭的病房中接受治疗,无亲友陪伴,住院期间很可能出现焦虑、恐慌、恐惧、易激怒等心理反应;超负荷的运转,也容易让医生焦虑、抑郁,进而影响睡眠饮食和工作状态。目前,武汉肺炎疫情还处于紧急救治阶段,很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