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对健康的过虑,常夸大或曲解躯体的正常感觉,并错误地归因于严重的躯体疾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本症,本病较少见,据流行病学的不完全调查,中国的患病率为0.15‰,文化落后地区较多见。两性间无差异,发病年龄男性多为40岁,女性多为50岁左右,老年人亦非罕见。
我不信自己没病
有位出租车司机每天为完成定量整日奔忙,进食常常无规律,为了多拉生意,中午时分经常用盒饭速战速决,时间一长胃就有点不舒服。这时候又恰巧听说单位里有人得了胃癌,他不由得大惊失色,立即觉得胃部一下子不对劲了。于是他到华山、瑞金、仁济分别做了胃镜,医生诊断都只是浅表性胃炎。尽管所有的医生都跟他解释:这种胃炎是最轻的一种,无需太过担心,他还是整日价作天作地。医生说“现在看起来不会发展成为胃癌”,到了他耳朵里,就成为“将来很有可能变成胃癌”的婉转心理暗示。
为了证明自己病得不轻,他开始拼命查阅医学资料,终于发现了一则病例,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最终成了胃癌,这回他更相信自己了,认定得了早期胃癌:“就是因为还在早期,所以各项检查结果正常,到不正常的时候就晚了”。他反复寻医又越来越不相信医生,折腾得自己越来越瘦。这回他更有理由了:不断消瘦就是癌症的一个重要表现。最后他被转诊到了市精神卫生中心,被确诊为疑病症。
提防这些特殊表现
不适症状可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也可涉及全身。对身体任何轻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病人把一般人通常所不注意的内脏活动,如心跳、肠蠕动等,或对轻微的疼痛、酸胀等不舒服感觉,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还对鼻腔的分泌物、粪便有否粘液、淋巴结是否肿大等特别关切。稍有“异常”便紧张不安。
病情单一的患者认为自己得了某一种疾病,病情复杂的认为自己同时罹患数种疾病,并形成疑病观念。
患者四处求医,尽管各种检查的结果均正常,或者患者自感病情严重而实际上根本没这么严重,医生对疾病的一般性解释对患者来说是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正常的检查结果有时虽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疑虑情绪,然而一旦患者感到身体有轻微不适,可再度出现疑病忧虑并逐渐加重,从而导致再次就诊,要求再做检查。
病人对怀疑自己所是疾病的有关医学读物十分注意,而且带着框框阅读,对号入座,从而加强了疑病观念和焦虑情绪。
通过详细检查,可以排除相关的躯体疾病。
医生肯定你没病疑病症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慢性病,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一般性的解释和说服通常不易被病人接受,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味顺应病人要求作不必要的检查,反而会助长病人“我得的是罕见病,一般性的检查是查不出来”的病态心理。要仔细寻找病人的发病原因,认真研究病人的病态心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树立起“病能治好”的信心。在检查结果一切正常的时候,要向患者再三强调:你肯定没病。然后再采用治疗和助以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起效。
疑病症患者有哪些共同特点?除了反复求医并且不相信医生的话外,疑病症患者还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本文将做分析介绍。疑病症患者有哪些共同特点?1、三种极易诱发本病的因素分析各种躯体疾病后的衰弱状态,易于促发本病。看见他人患病或读了有关医学的通俗文章而不求甚解,妄自猜疑、硬套,亦是发病的常见诱因。各种心理一社会不良因素,以及医务人员言语的不慎等,亦可促发本病。2、患者人格特点相似疑病症病人的病前人格特点,多数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而又对自己过分关心者。3、反复跟医生说检查不出来的“病”对自身健康产生毫无根据的先占性疾病观念,诉说身体某部位、某系统、某脏器有异常感觉或性质不同的疼痛。病人对所谓病态感受鲜明,描述生动,但各种客观检查不能证实(结果正常)。此种结果不但不能使病人放弃成见,反而更一再要求检查与治疗,否则引起明显反感。据我们观察病人所怀疑有病的系统与器官,以心血管、消化器官、泌尿器官为多,疑患癌症等恶性病者亦不少,至于其他器官则较少见。4、和一般的精神疾病有明显的区别疑病的症状亦可见于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及癔症等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患者中,但在后面这些疾病中,疑病症状并不是唯一的突出的症状,因此一般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日本爱知县身心障碍者精神发育障碍研究所日前宣布,该所研究人员发现了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种蛋白质的功能,从而弄清了此病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是以幻觉和妄想为症状的精神疾病。虽然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异常和脑神经发育障碍被认为是致病原因,但是研究人员过去一直没有弄清详细的发病机制。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Dysbindin-1”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这种蛋白质存在于负责脑神经细胞间信息交换的“突触”中。研究人员通过老鼠实验发现,减少“Dysbindin-1”蛋白质的含量,在“突触”中接受信息的组织就无法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反之,如果补充这种蛋白质,有关组织的机能就会得到恢复。有关论文已刊登在英国《分子精神病学》网络版上。
疑病症应该如何护理?
1.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原因有三:其一,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才能下本病诊断。轻率下诊断,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会延误病情,危害病人健康。其二,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不信任,这样不利于心理治疗。 2.对确诊为疑病症的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促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其中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掌握对抗疑病症四大原则,是至关重的心理治疗措施: (1)不要看有关医学卫生的书刊和其他宣教资料。这是疑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2)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 (3)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4)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3.疑病症需要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消除身心不适症状,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加速康复时间。不少病人在心理治疗和药物配合下得以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