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困扰正严重的你,也许阅读本文会有些困难,原因在于,缺少本文所指的“正能量”,进而使你头脑不够清醒、记忆力不够用、难以安定地结合你的体验去思考,最终理解不了,还是对如何改变疑病症,感到迷惘。
当一宁指出这一现状,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现状,有清醒的认识,避免被它迷住,进而有意识的克服,比如:每次只读一点点,用20多次来阅读与体会,总会有启发吧?
一、常见现象:
明明已经检查了很多遍,问了很多医生,有的把医生都问烦了,都说没有问题,还是怀疑自己有病。
检查与问医生的过程,是获得确定感与安全感的过程。每得到一个“我没有病”的答案,就安心一次。但这种安心管不了几天,甚至1小时内,又不确定了。
少数朋友还会同时担心重要他人(妈妈、恋人、外婆等)得病,然后离自己而去。为了缓解担心,会要求重要他人听从自己的要求,比如每天坚持锻炼,出门要采取安全措施等等。
二、理解与分析
已经检查或确认了那么多次,结果还是不安;继续原来的老路,结果仍将是不安。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受后述K的成功案例启示,从两方面来帮助你理解。
1、太想要了,则不确定。
太想要了,或太不想要了,就会产生不确定感与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普通存在的心理规律。
每个人都容易体察到这一点。
例如:
乡下有几个老表可以玩,空间也大,有各种各样的游戏玩,踢足球,一起读书,打仗,越野,放风筝,开火车……简直嗨翻天。这决定了小孩太想要了。
太想要去乡下,相反,太不想要天天呆在城市的房间里。
我决定又带小孩去乡下,小孩说,“可以住乡下吗?如果当天去当天就回,那太可惜了啊。”我说可以。
小孩又去征求妈妈意见,“妈妈,我可以在乡下住吗?”妈妈同意,小孩跑过来惊喜的说:“真是难得啊”。
隔了1分多钟,小孩又问妈妈,“我可以在住乡下吗?”妈妈说可以。
鉴于小孩问了快5遍,我说,你为什么总是问呢?
小孩说,因为妈妈只说了“嗯”,我就还不太确定。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这个例子与疑病症有关系吗?
那么,你回顾一下,你与医生对话的过程。是否也类似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问呢?当医生语气很轻;当你觉得医生回答太草率;当医生对你的问题只是说了:“嗯”……你又忍不住再问一遍。不好意思或不敢再问繁忙的医生,就再换一个医生继续问。
前述小孩是太想要“不在家里了”,才忍不住反复确认。在其它许多事情上,比如晚上要不要吃饭,小孩没有反复确认,
而疑病的你,是太想要“什么了?”,才忍不住反复确认呢?在其它事情上,比如晚上要不要吃饭,你也没有反复确认。
我们需要有抽象出本质与共同点的能力;
太想要……,则不确定!
至于省略号……里,填什么内容,都可以。
一宁早在就注意到,由于不同的人填补的内容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症状。内容无穷,因而症状无穷。疑病症、强迫症都典型如此。但核心一样!
太想要……,则不确定,进而恐惧,为了消除恐惧,就有了反复检查行为。
那么,
受疑病困扰的你,太想要什么呢?
太想要不生病,太想要不死。
谁不怕死,谁不怕大病呢?大多数人都怕,但大多数人觉得死和重大疾病,离我还远着呢?
“为什么我的怕就如此强烈,如此临近呢?”
”我与大多数人有何不一样呢?”
试着这样去思考与观察,就是克服恐惧与害怕的过程。思能胜恐啊!
而通过反复检查和确认,只是一时的、饮鸩止渴一样的安慰和确定,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继续阅读、思考、体察。
为什么我的害怕如此强烈与迫在眉切呢?让我觉得就是真的有病,检查都不足以消除我的怀疑呢?
①因为潜意识里有某些需要太强烈了,而这些需要的实现,以“不生病,不早死”为条件;这是部分案例的情况。
②还有少部分案例,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生病,但另一面,希望自己生病,以引起家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z/1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