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可酌情应用安定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等
疑病症的产生有患者的个性因素,也有外界环境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症往往是对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寄托,是自我因素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普遍感到存在着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统和恰当的宣泄方法,这种心理压力就有可能以躯体的症状表现出来而困扰人们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医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诉述,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指引患者对症状采取“不怕,不理,不对抗,顺其自然”的态度暗示性高的患者,也可用暗示疗法同时要劝导病人改变过分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的性格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的“观念”患者常诉说各种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即使反复检查都呈阴性,医生做了解释,也无法消除他们对疾病的疑虑并且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全国12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疑病症患病率为0.14%
其实,这种无病自忧也是病,不过它不是什么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疑病症
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特殊的“病人”,他们主诉很多,自感症状很重,但各种检查均正常,药物治疗也不见效果他们由于身体“症状”的存在而焦虑不安,担心可能存在某种疾病(通常为一些疑难杂症如癌症、传染病等),四处求医,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严重的可导致自杀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疑病症患者的性格特征是:敏感多疑、固执、谨小慎微,对自身健康情况特别关心,要求十全十美,好反复思索起病与精神刺激直接有关,其中医生的不慎言语、行动暗示起重要作用
疑病症患者往往表现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度关注,对健康估计之坏跟身心情况很不相符,并处于对疾病的持续、强烈的恐惧之中他们往往在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情况下,经常主诉自己病症如何如何严重当医生检查得出否定结论时,疑病症患者常常断定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或不可靠的,总是往坏处想,因此,无法消除内心对疾病的恐惧和疑虑,其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去另一些医院,以寻找“更好”“更可靠”的论断和治疗
有疑病倾向或已患有疑病症的人,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帮助指导目前有多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摆脱无病自忧的困境少数病人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可获缓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zl/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