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传统中医公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养生社群」
中医经典
养生之道
膳食调理
国学文化
作为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很严格的按照寺院禅修的规矩去做,因为过于严格难以坚持,所以养成习惯学习简化的禅修---静坐,也是对于健康非常好的方法,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
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嗔,贪嗔发展的结果,可以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未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赢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
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的实践,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是最基本获得健康驱除疾病的方法。
静坐中对心的调整是我们获得健康的殊胜方法
记得刚刚学习中医学的时候,由于原来解剖学的影响,始终对于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人身脏腑经络的调整主要在于对心的调整不能完全理解,后来渐渐从弄刀舞枪转变为禅修静坐,数年之间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忽然间对一些原来不理解的东西豁然开朗,对于中国传统健康模式来说,静坐无疑为一种极为有效而殊胜的健康手段,视之简单,操作缜密,效果明显。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中国式的锻炼,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我们的臭皮囊---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看起来肌肉蛮大的体育爱好者(举例甚至一些健美运动员看起来很强壮,但是一旦感冒很难抵挡。),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些训练禅修的人群,它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屡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道:“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对于精神上的集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表示,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镜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又如普通的铁,因分子排列杂乱,电流方向互不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铁则因分子依次序排列,电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产生磁的作用,无情的物理尚能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
我国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已入晚,后经铺内的人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的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里面也揭示出当年与张海先生谈论时,张老说其实我们写字画画也是练气功,也是静坐呀,现在想想这些艺术家能够长寿,跟经常精神内守有莫大的关系。)
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似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这也就是定能生慧的的集中表现)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从静坐入手不免是一件殊盛的方法。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上古传承经典中医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