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德艺清标文衡山
浅谈文徵明书法艺术
有
明一代,文徵明主盟文坛数十载,其书法更是影响深远。其门生中,陈淳、陆师道、钱谷、周天球、陆治、王稚登等均为出类拔萃者。文徵明去世后,周天球继领吴中书法,钱谷主盟吴中绘画,王稚登主导吴中词翰皆数十年。
一
生平
文徵明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明宪宗成化六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内),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九十岁。因先世为衡山县人,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
文徵明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后以诗文书画名世。诗文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然而文徵明在科举道路上却颇为坎坷,从弘治乙卯()25岁到嘉靖壬午()52岁,九次应举均不第,直至53岁才被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进而被授以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一职。此时文徵明因书画已负盛名,却也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遂多次上书乞归,终于在57岁获准辞归,放舟南下,回到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至晚年声誉卓著,有“文笔遍天下”之称。
文徵明手札
文徵明早年即才华横溢,与诸多才俊交游。“年十九还吴,得同志者数人,相与赋诗缀文。”〔1〕“同志者数人”,即指都穆、祝允明、唐寅。约在28岁时,文徵明又与后来被列为“前七子”之一的诗人徐祯卿结识,互相唱和。“物华迤逦侵年少,文采翩跹属我曹”,这出自文徵明35岁时所作《孔周池亭小集》的诗句,恰可印证他们当年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文徵明与徐、祝、唐等人并称“才子”,在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文艺闻名于吴中。但他们同历代文士一样,游艺之余更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特别是文徵明,因文家自其祖父文洪“始以文显”,父文林也显达于仕并颇有政治抱负,这种影响使文徵明更希望自己在政治上能有所作为。其在《谢李宫保书》中说:“某家世服儒,薄有荫祚。少之时,不自量度,亦尝有志当世。”〔2〕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言及其父文徵明:“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诗文,知其诗文而不知其经济之学也。”然文徵明虽“有志当世”,但仕途不济。
文徵明手札
嘉靖二年(),巡抚吴中的工部尚书李充嗣将文徵明举荐入朝。这次举荐应与明世宗登基改元后显示其德政有关,当然也与文徵明在吴中的声望、其父昔日在朝中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在《谢李宫保书》中,文徵明绝无特意阿谀逢迎、感激涕零之词,全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接受了这一荐举,更显出他是一个正派而有自尊的儒者。此年文徵明北上,4月19日至京,很快被授为翰林院待诏,并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文徵明从此踏上仕途。初到京后,他曾写了好几首颂圣的诗,又游西苑及香山、碧云寺等处,且有诗记之。然明朝上层政治斗争的严酷打破了文徵明满怀的政治理想,再加上他自知原无进士出身,白头供奉,使文徵明看到自己难于此境中有所作为的现实。于是,他很快萌生退意,决定还乡。经三次上书请求,终得致仕,于嘉靖五年()10月出京,次年10月到家。
文徵明手札
文徵明卸任回乡后,在房舍的东边建起了玉磬山房,可以说从此完全摆脱了仕途的困扰。在归里后居家的三十余年中,文徵明以翰墨自娱,至老不息。他广交名流,以诗文书画往来,成为当时苏州一带“风雅之士”的中心人物。他德高望重,弟子数十人皆沿袭其书画风格,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80岁时,郡守县令和士大夫们为他做了一次寿,许多人赠予诗文祝贺。随着他声名日隆,除了登门求字索画、请写碑志者之外,持珍藏古碑帖字画请题跋鉴定者也与日俱增,这为他广览古代法书名迹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与其书风的最后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文徵明90岁那一年,即嘉靖三十八年()2月20日,在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时,执笔而逝。
二
学书路径
文徵明“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不慧”。他19岁为长洲县学生时,岁试因书法不佳,被置三等,此后才刻意临学,精研书法。其书法先学赵孟頫小楷《千字文》,通过赵孟頫而上溯晋唐。文徵明在书法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勤奋。《佩文斋书画谱》载:
“文徵明初游郡学时,学官以严厉束诸生,辨色而入,张灯乃散,诸生皆饮噱啸歌,壶奕消晷,徵明独临写千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董其昌在题《楷书千字文册》中也表达了对文徵明的敬意:
“小楷惟文待诏晚岁逾工,年八十二灯下尚能作蝇头书,又能每旦书《千文》一卷。余学书凡六十年,每为人强书数卷。此本起自戊辰春,至甲戌夏,先后七年而成,书道安得进乎?偶从箧中检出,跋此志愧。”〔3〕
赵孟頫的书法是文徵明学习的重点,赵孟頫的学书经验也为文氏所重。如文徵明在《跋赵松雪四帖》中云:“常阅故老云:‘公早年学思陵书,及入仕后,与鲜于公往还,始专法二王。’”故知赵孟頫早年学书乃是从宋高宗赵构的楷书入手。因此,文徵明亦尝从此道入手。他曾从其挚友唐寅处得观《宋高宗石经残本》,虽云残本,但仍有百页约一万五千字之多,此本经文徵明考定为宋高宗所书。既由文氏考定,必先进行一番仔细的观摩、比照,否则文徵明是不会轻易确认“此书楷法端重,结构浑成,正思陵之笔”的。
文徵明手札
在宋人书中,还有蔡襄、司马光、范仲淹、李冲之等人的楷书墨迹,也被文徵明视为追溯晋唐法度的门径。因此,这些名家的楷书墨迹后来均被选刊于文氏《停云馆帖》之中。
其实,宋人在书法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行书和行草方面。在行草书领域,宋人一方面力图抛开唐法而直取晋韵,一方面又顽强地突出个人修养意趣的自我表现,从而力求呈现出强烈的个性风貌。此中个性最为突出的要数苏轼、黄庭坚与米芾。另外,如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文天祥等也各有建树。
不少当时能见到或收藏的宋人墨迹均被文氏父子精心地摹刻在《停云馆帖》之中。文彭谓其父“始亦规模宋、元之撰,既悟笔法,遂悉弃去”,可见对法帖的勾摹过程,必有助于文徵明对“笔法”的领悟。在宋人行草书中,苏、黄对文徵明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文林、吴宽皆习苏字,所以文徵明自幼即受苏字影响。后从沈周学画,而沈周书法已定型为山谷体,且沈家就藏有黄山谷真迹并出示给文徵明观摩过,这都使其受到黄庭坚书法的影响。然而若从文徵明书迹中去考察,苏、黄等宋人的书法风格要在文徵明中年的书迹中才有所显现。文徵明《东林避暑阁卷题诗》(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作于其43岁左右,其中以山谷体行书、山谷体草书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
文徵明手札
文徵明至晚年也并未尽弃宋意,且尤其钟情于黄山谷一体,只是减少了山谷用笔中抖擞波折的习气,削弱了山谷结体中欹侧倾斜的笔势,并参以浑朴质直的己意,使之增加了浑厚平和的美感,这些与他的书法审美观是一致的。至于小行书,文徵明则主要规模晋唐,特别是在晚年,其小行书以损益《兰亭序》稍加苍润而成。文徵明61岁时在为华中甫《跋定武五字损本兰亭》中言:“余生平阅《兰亭》不下百本,其合于此者盖少。”〔4〕文徵明所见赵孟頫临作《兰亭序》亦很多。他在跋《兰亭序》中说:
“尝见赵文敏公所书《兰亭记》,不下数十百本,或大或小,虽有不同,而规模位置,未尝少异,其精妙一至于此。”〔5〕
而文徵明在晚年为仇英所作《兰亭图》配书时,已不再斤斤于王氏矩度,而是对其有所损益了。此外,文徵明84岁所书《兰亭序卷》(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亦是在《兰亭》基础上用自家笔意书写的作品。
文徵明手札
至于草书,文徵明也是由赵孟頫《四体千字文》入手,继而上溯晋唐。在唐人草书中,怀素《小草千字文》与孙过庭《书谱》当为文徵明取法的重点。这两篇经典之作在文徵明《停云馆帖》中均全文刻录,足见文徵明对它们的重视程度。
文徵明手札
文徵明传世的篆书作品几乎只限于《千字文》,且主要学自赵孟頫以及得赵氏笔法真传的俞和。他们的四体《千字文》与两体《千字文》中都有篆书。文徵明都曾临习。虽然目前能看到文氏较早的篆书《千字文》是其四十多岁所书,但从文氏的诗文中已知他三十多岁时已对铜鼎上的篆书铭文产生了兴趣。他在弘治十五年()33岁所作的《十月》诗中云:“抱病经旬宾客减,卧看香鼎篆萦回。”直至晚年,文徵明仍时不时地写一写四体《千字文》,其中也包括篆书,只是没能突破赵氏藩篱。
文徵明手札
相比篆书,文徵明对自己的隶书还是颇为自许的,同时也受到了时人的赞赏。王世贞《文先生传》则称:“八分入钟太傅室,韩李而下所不论也。”文徵明集隶而成的《汉隶韵要》更反映了他在隶书体上所下的功夫。在他的隶书用笔中常见方折的楷法掺杂其中,从而形成明人隶书的时代特色。
从取法对象上看,文徵明是由赵文敏而上追王羲之;从时代上看,文徵明则是由宋元而上溯晋唐。文徵明的学书经历并不像董其昌那样可以根据书风划分为比较明晰的几个阶段,其学书过程未必就是由近至远的单线向上追溯,也有可能是在上溯“二王”之后,又回过来重温唐宋元各家法书。应该说,文徵明的书学渊源是建立在博览历代古人法书的基础上的。
三
尺牍的价值
尺牍书法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艺术史论研究者所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专治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