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十三鬼穴”,您真的了解吗?学过针灸的都知道“十三鬼穴,无论是针灸专业,还是其它中医专业人士对此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了解也仅限于对穴位的表面知晓,深层次的理解就很难了。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只是在附篇有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历代文献有关“十三鬼穴”的系统介绍很难见到。
孙思邈与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因年代久远,历代针灸医家大都极少涉猎而几近淹埋;现当代中医学院数版《针灸学》教材对此亦少涉及,仅见于年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编写的《针灸学》附篇“参考资料”中载有“孙真人十三鬼穴歌”。而专题论述者,概未见也。
余以为,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尤其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质埋光。对此,余不揣肤浅,试作初步探讨,尚望海内贤达不吝赐教。
一、出处及命名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公元—年)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其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又曰:“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
根据《千金要方》所载,现归纳十三鬼穴依次是:
“第一针人中穴,名鬼宫;第二针少商穴,名鬼信;第三针隐白穴,名鬼垒;
第四针太渊穴,名鬼心;第五针申脉穴,名鬼路;第六针风府穴,名鬼枕;
第七针颊车穴,名鬼床;第八针承浆穴,名鬼市;第九针劳宫穴,名鬼路(与第五针重名);
第十针上星穴,名鬼堂;第十一针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曲池穴,名鬼臣;
第十三针当舌中下缝之海泉穴,名鬼封。
二、问题探讨
从以上部分引文及对十三鬼穴的归纳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1、尽管十三鬼穴出自《千金要方》,但孙思邈明确说是引证“扁鹊”之言,换言之十三鬼穴不是出自隋唐,而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扁鹊学派;作为珍贵的史料,孙思邈将其收入《千金要方》。
2、扁鹊学派反映出中医学形成的早期阶段,其特征之一就是医巫不分。对此,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若。’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3、说到扁鹊学派,我们自然想到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关医经类著述的记载,共七种卷:《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九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由此可知,至少到了汉朝,中医学已先后形成了三大学派:扁鹊学派、白氏学派、黄帝学派。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仅有《黄帝内经》的残本,余者早已散失。有学者(如李伯聪)经过严格考证,得出“扁鹊学派的创立早于黄帝学派”的结论。而中医学发展到《黄帝内经》阶段,显然已经与巫术分离,如《素问·五藏别论》就明确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4、唐代大医孙思邈,是继张仲景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医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临床价值,研究其著作者代不乏人,其博大精深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庆幸的是,吾辈尚能从《千金要方》保留下来的珍贵史料中窥见扁鹊十三鬼穴之一斑。
5、以“鬼”一以贯之,表明针灸的起源与巫术的某种联系。
人类思维最初源于神话,是从混沌中、从万物有灵中艰难地走出的,上古先民从一开始就把疾病与鬼魅邪气相联系,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认为是鬼气缠绕,于是利用祈祷、跳神、画符、咒语等幻术以驱除鬼邪,而十三鬼穴显然比这要进了一大步——以针灸治疗精神疾病,只是形式上仍未脱离巫的印记。
6、孙思邈在辑录扁鹊十三鬼穴同时,不厌其烦地记述了相类的主要精神神志疾患,如“邪鬼妄语,灸悬命十四壮......邪病卧瞑瞑不自知,风府主之......邪病大唤骂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仓公法: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灸百会九壮。狂走掣疭,灸玉枕上三寸......狂邪鬼语,灸天窗九壮......”等四十余种精神症状与相应针灸选穴治法,内容丰富多彩。
“7、从十三鬼穴的流变看,后世据此编出《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首见于明代徐凤氏的《针灸大全》,其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均对此歌加以转载,题为《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但个别穴位与《千金要方》略有出入(如鬼心为大陵穴等),且十三鬼穴前冠以孙思邈(孙真人)之名,有失严谨。
8、孙思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还是一位名道。他精通老庄及诸子百家,对金丹仙翁晋·葛洪的成仙术、茅山派第九代宗师梁·陶弘景的服食养性之术深信不疑。曾隐居于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学道炼气,“精究医药,求度世之术”的同时,还有道学著述传世,如《庄子注》、《老子注》、《存神炼气铭》、《龟经》、《孙真人丹经》、《太清丹经要诀》等等。
因而经孙思邈传承的这“十三鬼穴”便不能排除另一层意义——道教符号玄机。
三、十三鬼穴诠释
在讨论十三鬼穴前,先明确何谓“鬼”?
《说文·鬼部》云:“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故从厶。”这一释义体现了一个相当古老的观念。《尔雅·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鬼者归——谓死人为归人,换言之,鬼是由人变的,人鬼本是一体。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如《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这个“厉”,指怪异恐怖的大鬼。
古人谓绝后冤屈之鬼为厉。
由此得出对“鬼”的两点归纳:
精彩推荐宫氏医学脑针疗法研修班班
北京班年5月28日—5月31日北京中药大学
届时将会邀请知名专家前来授课以及现场示教。名额有限,抓紧时间报名啦!联系方式:郭老师(手机号同白殿疯可以治愈吗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