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一年做多次B超
32岁的黄新(化名)家住黄陂,一年多前初为人父后日渐消瘦,胃口越来越差,经常抱怨“吃不下”。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其有浅表性胃炎,开了点药,叮嘱他规律饮食即可。黄新服药后觉得毫无疗效,于是上网搜索,发现自己的症状和胃癌每一条都对得上,他惴惴不安医院要求做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可他还是不信,又到武汉医院检查……
一年来,黄新做了多次B超,还尝试了针灸和中药,可仍感觉毫无改善。近日,经一位医生推荐,他带着一叠厚厚的检查单,医院精神卫生科。原来,妻子分娩时,黄新一直陪伴在身边,被妻子分娩时的场景吓倒了,引发惊恐障碍。加上他过于相信网上的“诊断”,表现出典型的“疑病症”。
女士自诊“绝症”留遗书
近半年来,46岁的女子叶婷(化名)老是睡不着觉,肚子也总是鼓鼓胀胀的,面色很差。医院做了一次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叶婷不放心,上网搜索发现,有网友说很多癌症早期的症状都不明显,常规仪器不一定能查出来,叶婷怀疑自己身患绝症。
孝顺的儿子不敢怠慢,医院做检查,胃镜、肠镜、B超、CT等全做了一遍,花了近万元也没能查出什么病来。叶婷更加焦躁不安,失眠、胀气越来越明显,脾气越来越急躁。她怀疑自己得了查不出的“绝症”,流着泪悄悄写下遗书。上周,儿子偶然看到了这封遗书,吓得不轻,带她到心理科求诊,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伴有轻度焦虑。
疑病症是指患者总担心或者相信自己患有某种或多种严重的疾病,医院检查确认并未患病也不能打消怀疑患病的想法,并因此出现反复就医等行为,这样的患者常伴有情绪上的焦虑或抑郁。
一些疑病症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存在几类诱因,有的是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症状,接收到关于某类疾病的报道后,就将自己的不适症状与严重的疾病联系在一起,高度怀疑自己患病;有的是自己亲近的人突然患上严重疾病或者因病去世,自己也因此怀疑自己患上同样的病。
心理专家表示,有的疑病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躯体化的症状,患上疑病症的患者男女病例相似。专家提醒,注意区分器质性疾病、抑郁症、躯体化障碍与疑病症的区别,如果要确诊疑病症需要经过详细的心理诊断。
性格固执、敏感的更容易患病
相对来说,具有内向、孤僻、固执,过于敏感、过分 怎样避免陷入疑病症怪圈
疑病症虽然与其他心理障碍相比发病率并不高,但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任何人的身上。这种心理疾病会让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整日陷入对莫须有重病的极度恐惧和不安中,有些疑病症患者甚至因此失去了工作。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进入疑病症怪圈中呢?
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想要预防疑病症,首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心态的调整。避免精神创伤和长期的情绪不良状态,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的稳定愉悦。
二、培养自信、坚强的个性
拥有过分敏感、谨慎、固执、多疑、偏执内向的性格,更有可能具有疑病性倾向。因此有这类性格特征的人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善于思索,自信、自尊、随和的个性。
三、科学看待医学知识
要准确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疑病症患者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都源于对疾病和身体常识的无知。坚持科学的态度,学习医学常识,遵从医嘱,就不会患疑病症了。
四、训练自我感知能力
人对机体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若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将轻微的小病认成是大病、重病,这无疑给疑病症的发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心理专家表示,疑病症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对自身健康的过分担忧和不自信,因此训练自己时常保持自我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疑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CNS脑神经元激活再生免疫体系”作为目前国际上疑病症治疗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使得疑病症临床治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该疗法将古典中医理论精华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先进理论有机地结合,采用西医控制症状、中药修复并同时解除西药的毒副作用、配以传统中医疏通经络、电磁理疗修复受损脑细胞,最后辅助心理疏导的“三步疗法”,做到多角度、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从而有效治愈,不留复发隐患,在治愈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复发率。该疗法的研发成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
温馨提示: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严重者一医院治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但是网络内容局限性很强,也许您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医院就诊。如果您有更多健康问题,欢迎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权威专家的帮助,也可以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的信息!
医院和您一起携手走向健康幸福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