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答: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下决心每天做一件布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作布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需要做很多。一开始你可以着重帮助那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人。你还可以找一位朋友加入你的这项活动,这样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直到看见自己心态开始发生好转。第二步,去野外停留一段时间,走出你的旧环境,从新的角度省视人生。如前所述,你可以找一位同情你的益友结伴同行,使你在野外的时间里思路不致重蹈覆辙。(传统上,这是比库或比库尼们在禅修遭遇障碍时的对治法门,不过我发现它对在家者的多种抑郁心态也同样有效。)第三步,等到你的精力与心理专注力开始恢复一些,接下来要学会把抑郁症拆成小零件,分而治之。换句话说,不把“抑郁”作爲一个沈重的大难题来对待,而是学会识别抑郁发作的具体症状。这就要求学会观察症状的显现与消失。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什麽样的呼吸最有滋养感。随着你试着维持那股滋养性的呼吸,将会开始注意到,抑郁的阵发症状是怎麽来的,又是怎麽消失的,它们是怎麽影响呼吸和体内总的能量感,身体方面的症状接下来又怎麽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症状。(我曾经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弟子,在抑郁开始发作时,先是在胃部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竭力抵制那种感觉,想把它推出体外,然而那样做,却使自己十分疲劳。随着身体的疲劳,心理症状成爲主宰。因爲这种交战极其消耗精力,结果那一天他就会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不要抵制那些症状,而是试着使呼吸保持一种舒适的节奏,同时让这些症状在全身消散开去。他发现,随着胃部那些不适感的消散,抑郁的症状也缓解了。藉着回避硬战,他没有让自己陷入疲劳。逐渐地,这些发作变得不那麽难以应付了。)不管怎样,要点是,学会如何观察症状,又不与之认同。抑郁症与一切有害情绪一样,你与之认同、指称爲我时,它便赢得力量。这意味着,你不仅必须观察症状的发生与消失,而且还必须观察你在这场抑郁症中投入了多大的自我感。一旦你能够看见(1)你从抑郁中得到的是什麽;(2)它怎样不值得你的付出;(3)设想出另类思维方式,质疑以往构造自我身份的方式,改换方式,构造一个新的、更善巧的自我,也就是,成爲一名观察者,既能够与这些症状共存,又不爲之压倒。这里的关键是,不仅观察症状,而且观察给这些症状增添力量的那些思维假设与思维模式。这使你能够质疑那些假设,并且设计出新的思维方式,使你对那些假设的质疑生效。因此这第三步当中,你对抑郁症的内在问题的对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既透过身——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呼吸方式,引导体内能量的流动;又透过心——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方式,思考与构造自我感。

坦尼沙罗长老问答

Ven.ThanissaroBhikkhu

觉悟之路网:







































南京晨报健康问答皮肤科芦桂青副主
最全体检报告解读连载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2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