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70多年的吕郁哉,青年时并没有学医,他是从事文史教育工作的,在年,他果断放弃了儒学,而开始学习医术。
吕郁哉学医时不仅是对《伤寒论》、《内经》等各中医经典刻苦钻研,而且还拜了众多名医为师,比如说上海名医陆渊雷。吕郁哉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治疗疑难杂症。
年,吕郁哉被调到甘肃省中医学校,担任《伤寒论》、《内经》的教员,晚年时开始在家里行医,可以说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医,是名副其实的老中医。
点此精选¥7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吕郁哉在看诊时,强调中医的整体性,也就是说把脉、症状、药方互为一体,一个医生高不高明,就看是不是深刻了解这一点。大家熟悉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六经篇》中就有“脉症并治”四个字的记载。而且医圣张仲景每一篇都会重复写这四个字,就是为了让后世学医的人引起重视,要把脉、症、药三者联系在一起。
吕郁哉也非常重视“脉症并治”理论,认为在学习把脉时要从六个方面体会,就是沉、浮、数、迟、无力、有力,把这六种脉象学好了,掌握了,再学其余的脉象就容易多了。
“三迟六数平四五,有力无力分虚实,轻举易得是表证,病若在里沉中寻”,这是把脉歌,学习好了,就能准确把脉,更能帮助病人找到病因,脉在四诊中是非常重要的。
吕郁哉还认为病症一定要和患者结合起来,从具体情况来认识八纲,要把虚实贯穿于其余六纲中。以脉象的无力、有力来分析疾病缓急、进退、盛衰,还可以作为开处方的一个标准。如果看诊时,离开了脉来说症,就会出现一些假象,只有通过把脉认证才能准确,才能恰如其分处理疾病。
吕郁哉经常告诫后辈,在学医看书时,要活看,不要死看,而对于古人留下来的经验,可以适当用,但不能全用,这样不管是什么病,都可以因人随证遣方;临证上要要注重辨证立法,需要细心,反复去辨析,重点推求病机;而在选方用药方面,要平淡而温和;在学术上不能分流派,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拒绝西学,也不要看不起土方,要灵活应用。
吕郁哉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于是他一直研习《易经》、《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经典;他还认为如果一个中医不读阴阳五行,不认识阴阳变化,就不是一个好中医;他一直强调,学习中医一定要扎实的基础,只要基础扎实,学术上才能追求更高的造诣。
医者只有多读方书、方论,熟记各种名方,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方与法要融为一体,运用自如,就能成大器,才能成为一方名医。
吕郁哉亦儒亦医,他一生留给我们很多医学财富,值得后人永远地传承和发展。他著有《凭脉辨证凭证用药》、《中医诊断纲药》,是他总结了一生的经验进行整理而编写的。
其中《凭脉辨证凭症用药》,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吕郁哉的中医学术思想,学术价值很高,是后世学医之人的重要参考资料,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不妨仔细阅读和学习此书,或能帮你提高临床技能,让医术更精进;如果你是中医爱好者,能仔细阅读此书,也会提高你的中医基础知识,丰富你的视野。
注: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1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