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学习引起的争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

北京专科湿疹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2/9092490.html

文/南方丑石

本文共多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两种观念的碰撞,到底谁是胜者?

二、两种方式的分歧,到底谁对谁错?

三、两种身份的定位,应该谁强谁弱?

导语

前不久,我和妻子有了结婚以来的最大的一次争吵,吵过过后就是连续两天的冷战。

争吵的原因是因为上初一的儿子。当然儿子只是争吵的导火线!

儿子像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在家上网课,学习。老婆上班,我没开学,在家陪孩子。面对孩子的学习,我总是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主,检查为辅。而妻子则要我时时盯着孩子,要逐一检查孩子的练习。因为孩子的练习受到老师的批评了,妻子觉得很没有面子。并觉得孩子不该不认真,并指责我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而我却并没有认为的做法有多大的问题,就这样,情绪的对抗产生了争吵与冷战。

疫情以来,全国各地普遍的推迟开学,让这个假期变得格外的漫长。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漫长的假期却也不得清净与悠闲。忙乱的网上教育折腾着孩子和家长,让许多种角色瞬间发生变化,让许多的观念在这段时间得到延伸与强化。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成为了此时焦点。而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是引发双方争吵的重要原因。

一、

两种观念的碰撞,到底谁是胜者?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既然是假期就该玩个痛快;

学习是孩子的要务,既然是学生就该好好学习!

漫长的假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为兴奋的。假期意味着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活动。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不是很好,读书也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我记得很多的同学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就辍学了。说实话,那时的读书有时真的是一种乐趣。但是却没有了现在的这种“威逼利诱”,反而变得更加的轻松,更加有效了。

我们一旦放学或放假,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整天陶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却也未曾受到父母的指责。我们的假期生活不是电脑、手机、电视、作业。

我们一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到河里玩水、抓鱼;就到山上捉迷藏、打仗;就到田间地头找些猪草、整些野菜……与邻居的小伙伴们在户外的山坡上你追我赶,或者在幽静的山林里四处钻爬,附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直到累了或者天黑了才知道回家。美滋滋地吃过饭就上床呼呼大睡!把一天的疲惫都带进了梦乡。

我们的学习是在学校完成的。其实我们的学习压力不比现在小。因为我们小学升初中需要考试筛选,初中升中专或高中需要筛选,高中到大学更是万人过独木桥。我们就是在那样的层层筛选下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但我们却并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读书的这般压力!

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词一直支配着我的成才观:“成者自成!”不过,放到当前的时代估计有些消极了,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是靠一味的“威逼利诱”才能成才。所以,在我看来,至少,我们不能让孩子贪玩的天性受到批评与指责,更不能用我们的压力活生生地剥夺他们的天性。这是对天性的灭杀,其实也是对人的本性的灭杀。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我看不然。

学习固然重要,如果孩子为了学习失去了他们所有的童年时光,少年时光,那么他们的这段时光将是怎样的惨淡?及时将来成才了,当他们再回首自己的过去时光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你觉得那样的回忆是美好的吗?或许更多的应该是遗憾吧。

孩子的本性贪玩,却让玩成了一种奢望,这是一种怎样的折磨?这样的一点本能的愿望都会成为奢望,这将是人生的美好吗?

二、

两种方式的分歧,到底谁对谁错?

目标完成期待自觉的“独立”,自学自练应是对孩子能力培养的必然手段;

假期学习需要亲密的“陪伴”,事必躬亲应是对孩子学习监督的正确方式!

今年假期的漫长让人觉得有的恐怖。这难为了孩子,难为了老师,更是难为了家长。我们有孩子的家长这个假期既是家长,又是“老师”,又是监督员,又是“教育家”,却诚不知,角色的分散,身份的复杂,却反而让他们失去了本来的能力。

显然,一个杂家,是不容易取得成绩的。除非,他有着超出别人更多的能力和精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是走在别人的路上,不能只是走在宽广的大道上。他们也需要经历坑洼和荆棘,才能让他们品味到前行道路的艰辛与挫折,才能感受到成长途中的痛苦和幸福,才能体会到亲身实践的酸甜苦辣和幸福美满的感受。

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固然希望让他们的路走得更加顺畅,然而,对他们自己而言,那是“送来的”,不是他们自己“拿来的”。固然可能会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却未必能实现更大的梦想,未必能带来更大的愉悦与幸福。不是么?

就像我们要从河的这边到河的另一边。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桥上过去,我们可以蹚水过去!从桥上过去,既快又安全!这是许多人的首选。然而,如果蹚水过去会怎样呢?我想,你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到河对面去,可能只是慢了一点。不过,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过去的方式会让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你可以感受着水的清凉,你可以感受赤脚踩在砂石上的痒痒的感觉,你可以享受到水流冲击身体的轻轻的抚摸,你可以感受到小鱼在四周自由游走的轻快……你或许只是从河的一边到另一边,但你在行走的途中,却获得了许多你可能最为喜爱的感受!

过河如此,学习也如此。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以功利性为目的,却让很多的过程变得简单与便捷,但在这所谓的简单与便捷里,却全是别人的路,于是,让人生变成了无数的复制。却失却了人生追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交织。却失去了自己自练自学过程中的自我情操的融会贯通与自我锤炼。

所以,我一直以来深爱魏书生先生的教学理念,也爱他的教学方法,只是我无法复制而已,我也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才能形成自己最快乐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罢了。

所以,面对自由的“独立”和亲密的“陪伴”,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呢?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做铺垫,我们该让孩子走得更加的稳健与顺利呢还是让他们顺应自然,逐步成长,慢慢成才呢?

或许我们的选择不一样,但是这确实是能够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了,你做过怎样的思考呢?

三、

两种身份的定位,应该谁强谁弱?

父母的“强权”指引孩子走向大众人生,莫问缘由,只管向前;

孩子的“叛逆”倔强成长只求别样未来,活出自我,虽苦尤甜!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身份的定位一直是人们难以摆脱的束缚。虽然当今社会人们逐渐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但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潜意识的限定依旧让人们无法真正释然。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种自古以来的难以逾越的沟壑让两种身份中间难以真正地协调一致。父母的强势的地位一直以来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不可逆转。

在中国,父母多孩子有着无私的爱,但这种无私的爱是无条件的。如果按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说法,应该是“送给的”,而不是子女“拿来的”。

这就有点让人对这种爱有了更多的思考了!

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我爱你,因为我爱你,你就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就要按照我指给你的路去走,你就要按照我要求你的未来去发展。这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幸福的背后真的只有幸福?

至少,从我对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理解里,我没有看到这种送给的爱对孩子们而言是多么的幸福。反而很多时候是一种禁锢。在很多的子女的心目中,这或许很多时候是一种困惑与“折磨”。原因是什么?因为那不是自己“拿来的”,而是“送来的”的缘故。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或者听到子女与父母对着干的事例,甚至有很多子女用极端形式对抗父母的爱的行为。

有因为上网课无法承受家庭压力而跳楼的,有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的,有迷恋手机被发现后的不堪责骂而跳楼轻生的,有父母强行干涉子女人生走向而造成悲剧的……

这些悲剧的发生,我们或许深感惋惜,或许责怪孩子的内心的脆弱,责怪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对,但是我们发现,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各自身份的定位太精准让各自都不能得到自由。尤其是子女的弱势让他们无法承受其强大的压力,以致只有选择最为无奈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这难道不是“爱”的悲哀?其实可以说是“送给的”爱的悲哀。

我们进一步回想,我们会发现:大凡家庭和睦,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亲密自由的家庭,这种爱的方式是自由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身份虽和所有人一样,但是在身份的权利行使上却是天壤之别。他们之间不是以身份的强弱来决定日常事务,而是以需不需要的真理来做出决策。

但我们再次面对身份时,我想,要分出个强弱来很简单,但是要让强弱弱化,变出一个“平等”来似乎真的很难!而这,也是中国社会作为子女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独立个性的重要原因!这是幸还是不幸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束语

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孩子们也即将要开学了,弥漫在我们每个学生和家长心头的迷雾即将要散去。但是家庭教育就不会因为开学而终止。

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古到今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然而,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家庭教育教育是一哥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所以,面对一个看似简单的争吵,却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的分歧与碰撞,却蕴含着不同身份的需求的对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经意间成为了家庭教育的“疑难杂症”,要真正想解决好,还需要标本兼治。或许,我们真该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了!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13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