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强化基础知识第九章7

常见心理问题:焦虑与焦虑症、抑郁与抑都症、恐惧与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网络成瘾。焦虑与焦虑症1、焦虑:个体因预感到某种不利情况出现时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综合情绪体验。2、焦虑症:当焦虑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也称焦虑障碍。3、焦虑与焦虑症的区别与联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而焦虑症则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以广泛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常伴有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屎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区别在于正常焦虑有一定原因,而且可以理解和反应适度;而焦虑症不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过强、过长,与个人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而且情绪反应的强烈异乎寻常,最终不能自控,必须获得医学帮助。抑郁与抑郁症1、抑郁: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常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自杀观念、意志力减退、精神运动迟滞等精神症状,及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2、原发性抑郁:指除外脑和躯体病、药物、酒精滥用、其他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等所引起的。3、继发性抑郁:由脑和躯体病、药物、酒精滥用、其他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等所引起的。4、抑郁症表现:一天中多数时间情绪沮丧;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增加,或明显的食欲减退或增加:有自杀或自杀观念和行为;性欲明显减退;注意力集中困难或下降;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一天中情绪有大波动,常以早上最重,然后逐渐减轻,到晚上最轻。恐惧与恐惧症:1、恐惧的概念:恐惧是人的一种情绪,因为周围不可预料或不确定因素面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强烈反应,或因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人类的大多数恐惧情绪是后天获得的。恐惧症是大多恐惧的一种病态形式,也叫恐惧感。2、特点:①害怕与处境不相称;②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③对所害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3、恐惧症分为三种类型:1)单一或单纯性恐惧症:对某特定环境或某特定物体的恐惧。2)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核心症状是对人际交往紧张和害怕,因而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3)广场恐惧症:不仅对公众场所发生恐惧,而且对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发生恐惧。强迫症分类:

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强迫意向、强迫情绪。

疑病症1、概念:疑病症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患者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虽然经反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2、表现:1)疑病的心理障碍;2)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症状,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有疾病症状,常见头部、下腰部或右骼窝;3)躯体症状: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体内有一种特殊味道。网络成瘾概念: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类型:分为五类: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关系、网络信息、网络交易。诊断标准: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减少或停止上网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来缓解;3)至少符合下述一条①用网时间增加②难控制③不顾危害④放弃兴趣⑤逃避问题的途径4)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性心理问题: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见:恋物癖、异性装扮癖、露阴癖、窥淫癣、易性癖、性施虐和性受虐。婚姻问题:早恋,过早性行为、婚烟问题。社会适应问题:1、是个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变化。2、社会适应三个组成部分:个体、情境、改变3、个体社会适应障碍的症状表现:

1)抑郁、无兴趣感;

2)焦虑、紧张不安;

3)行为障碍:旷课、旷工、迟到早退、寻求刺激;

4)躯体不适,如腰酸背痛、腹体麻木,消化不良;

5)社会性退缩:如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能力减退。

4、个体遇到新情境时有3种适应方式:1)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2)接受情景: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3)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心理防御在定程度上否定歪曲、曲解现实,通常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主要有压抑、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等。心理应激障碍:1、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2、应激障碍可以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打击之后,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心理问题主要原因:8个遗传因素个人成长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强烈的外界刺激突发事件个体心理素质人格特征认知倾向等个人成长因素:1)胎儿期:父母心对胎儿影响大;2)乳儿期:心理发展迅速;3)婴儿期:1-3岁断奶,分离焦虑;4)幼儿期:3-7岁游戏、自我意识开始建立;5)学龄期:7-12岁,学习习惯,兴趣;6)青少年期:12-16岁,性发育成熟和自我意识形成,学习问题、性问题、社会适应问题;7)中年期:是从青年期以后到60岁以前的阶段,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常见心理问题是心理压力大、工作家庭问题、不良行为。常常处于社会、家庭、事业等多重压力之下。伴发身心疾病。8)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常见心理问题有老年性痴呆和老年性抑郁。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区环境、人际关系形成心理问题的其它因素: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性。应激源: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一)调节自我的认知:1、校正自我认知;2、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3、纠正归因偏见;4、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二)调节自我情绪,选择适当行为:1、宣泄:倾诉、哭泣、写作。2、转移。(三)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开朗的性格、明确的目标;2、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3、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健康管理师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或个人健康和疾病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健康管理师跨越医学、营养学、心理学、中医学、运动学、康复学及慢病管理等多学科,是健康产业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10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