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手册朱眉华考研案例分析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87.html

扫码   《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劳动法》《继承法》都明确规定了对老年人尊重、赡养、保护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n《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

  -《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n-《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老年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

  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赡养人: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包括老年人的配偶、由兄、姐扶养的弟、妹

  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一)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1、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1)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权利。

  基本内容:“老有所养”,即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2)特殊需要满足的权利: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安排住房;耕种责任田、管理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

  2、住房权

  含义:老年人有权居住在条件良好的房屋及拥有自有的或承租的住房的权利

  赡养人应当妥当地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老年人自有或承租的房屋,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租赁关系n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3婚姻自由权

  老年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和处理婚姻问题的权利

  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也不能因为老年人婚姻变化而放弃赡养义务。

  暴力干涉构成犯罪的,负刑事责任

  4财产所有权

  老年人作为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5继承权

  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

  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生活保障权、健康权、文化教育权、生活照料权n生活保障权: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

  养老保险:城镇中的离退休老人依法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农村中的,根据情况设立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

  社会救助:老年人有从国家与社会获得社会帮助的权利n救助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老年人。

  城市:由当地政府给予救济,农村,由村集体经济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

  2健康权

  医疗保险n城市:医疗保险待遇n农村:可以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待遇,有关部门在制定医疗保险办法时,应当对老年人给予照顾

  社会救助:还有从国家与社会获得医疗救助的权利。“老年人患病,本人和赡养人确实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提倡社会救助”

  3文化教育权

  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

  4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

  老年福利设施: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

  社区服务

  特殊优待

  5参与社会发展权利

  国家社会珍惜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国家和社会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鼓励和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有所为”是我国老年保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

  一般方式方法

  加强法制、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大力弘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

  具体方式方法

  有关部门保护、司法保护、有关组织保护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区服务中的方法

1、了解居民需求。

2、整合社区内外资源。

3、提供专业辅导。

二、社区救助中的工作方法。

1、为救助对象寻求社会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2、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信息咨询。

3、就业辅导。

三、社区卫生中的工作方法:

(1)为居民提供就医帮助。

(2)协助居民树立新健康理念。

(3)协助居民维护环境卫生。

四、社区治安中的工作方法:

(1)运用联合会谈方法调节纠纷。

(2)以小组工作的手法帮助居民学习法制与安全知识,提升法制及安全意识。

(3)创伤辅导。

五、社区教育中的工作方法:

(1)社区居民领袖教育。

(2)社区积极分子教育。

(3)社区“旁观者”的教育。

(4)社区“冷漠居民”教育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1、残疾人的界定

(1)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不同残疾对人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影响的不同,把残疾分为三类:A、伤残;B、能力缺失;C、残障。

(2)我国的残疾人定义: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里、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的:

(1)根本目的: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

(2)具体目标:通过处理残疾人心里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的障碍,让残疾人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见到最低程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

5、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3)工作过程的艰难性。

残疾人的需要及问题

一、残疾人的需要:

1.治疗康复需要

2.基本生活需要

3.接受教育需要

4.职业发展需要

5.家庭生活需要

6.社会交往需要

7.价值实现需要

二、残疾人的问题:

生命历程与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价值观导致的反移情。

2、文化差异与特定技能。

3、职业倦怠。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残疾预防。

1、致残的风险因素。

从残疾原因来讲,有先天性的、医源性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性的、后发性的。

2、主要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

二、康复。

1、康复模式:

(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2)社区服务模式。

(3)家庭病床模式。

(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2、康复类型:

(1)医疗康复。

(2)教育康复。

(3)职业康复。

(4)社会康复。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要点。

1、基本观念和原则:

(1)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不应站在健全人的角度看待残疾人的能力,而应从残疾人本身的视角看待其能力和潜能。

(2)拒绝把残疾人的问题视为其本身的问题,让其“修理”自己,以便能“嵌入”社会,充分发挥作用。

(3)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介入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

(4)残疾有其历史和文化,任何做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人都应该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经历。

(5)尽管残疾人会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但是残疾人也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并体会到幸福。

(6)相信残疾人毫无疑问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2、残疾人沟通要点:

(1)了解各类残疾情况。

(2)掌握专门的沟通技巧。

(3)运用多种方式求证,确定沟通效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建立信任关系。

2、参与残疾评定。

3、个人与社区状况评估:

(1)生态框架评估。

(2)优势视角评估。

(3)生理心理社会视角评估。

(4)社区需求评估。

4、介入模式:

(1)危机介入。

(2)增能模式。

(3)倡导模式。

(4)自助小组。

(5)社区工作模式。

(6)个案管理模式。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场所。

1、主要组织机构。

(1)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3)康复工作行政架构。

2、主要实践场所。

(1)社会康复训练服务三级网络。

A、县(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

B、社区基层康复站。

C、家庭训练点。

(2)其他的残疾人社会。

A、医院。

B、残疾人康复与训练机构。

C、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D、社会福利企业。

E、社会福利院。

F、残疾人基金会。

G、社区中心。

H、各类残疾人组织。

I、各类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1、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里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服务活动。

2、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

A、监管功能。

B、矫正功能。

C、服务功能。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A、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B、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二)特殊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三)系统性:矫正社会工作是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的社会福利服务。

(四)专业性:矫正社会工作是是一种专业文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的需要及问题

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1、矫正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3)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2、矫正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1)接纳。

(2)可塑性。

(3)个别化。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1、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1)为因事件发生而陷入经济困难的犯罪嫌疑人的家人寻找社会资源以维持生计。

(2)为因事件发生而失去依靠的儿童少年安排生活照料。

(3)为因事件发生饿产生心里困套的家庭成员提供辅导服务。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要监督被观护者在观护期做到:

(1)保持良好品行,不得与品行不端者来往。

(2)服从检察官和观护人命令。

(3)接受关乎人辅导。

(4)及时向关乎人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的类型:

(1)中途家庭。

(2)寄养家庭。

(3)教养院。

(4)感化院。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1、提供住宿场所。

2、提供就业、就业辅导。

3、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障转介服务。

4、提供物质援助。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救助:

1、定义:社会救助是在社会成员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征:(1)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2)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3)救助标准的底层次性。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5)社会救助的时限性。

3、领域:(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2)农村五保供养。

(3)自然灾害救助。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

它是指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帮助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导致生活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后减轻生活困境的负面影响,过正常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

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1)功能;

(2)注意的问题:

A、要尽可能主动接触贫穷者,并对其说明何以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这种帮助的性质与程序如何。

B、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引导,丛与贫困者接触开始,就要向他说明他的问题、所处的境况以及应努力的方向。

C、要正视救助对象实质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对救助对象的一些生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实质需求,要及时提供。

D、注重资源协调。

2、小组工作方法:

(1)功能;

(2)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

A、由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能够帮助他们互相接纳,彼此支持,并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B、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自身的问题与需要,学习各种应对困难的技巧,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心里压力,提升生活信念。

C、由下刚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可以通过在一起谈心交流,把心里的郁闷一吐为快,满足下岗、失业人员在情绪宣泄和交流互动方面的精神需求。

3、社区工作方法:

(1)功能;

(2)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ybzby/10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