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疾病的发生、发作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容易发生在天气寒冷时或温差较大时的疾病,中医有“冬病”之称。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中国人常有在冬季进食膏滋药的习惯,以此强健体魄,抵御外邪侵袭。同样如此,中医还有“冬病夏治”之说,是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春夏养阳”等基础理论,选择在炎夏伏天治疗秋冬季节易患的疾病,以达到减少或阻止该类疾病复发的目的。
里应外合治咳喘
上海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张惠勇
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肺系常见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气喘”,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慢性咳喘病。这类疾病患病率高,病史长,反复发作,屡发屡治,屡治屡发,病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质量。
慢性咳喘病患者多有气虚懒言、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表现,在寒冷季节外邪易感之时,容易诱发咳喘病。因脾气虚弱,则运输、转化水谷精微功能衰减,痰饮内生;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因表祛邪的功能减弱,容易受寒而病。在盛夏之季,特别是七八月份入伏后,我们可以选用中药汤剂、膏剂、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里应外合来进行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也是外界邪气的侵入点、疾病的反应点以及中药外治的治疗点。在我们近二十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中药的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疗效最为明显。如选用含有白芥子、干姜、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药物的药饼敷贴在肺门之穴天突和统管一身阳气的大椎上,或辨证选用如黄芪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等注射在双侧的足三里。中药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直达脏腑经气失调之处发挥药效。
疗程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耐受性不同而异,多为1~3个月,一般坚持3年左右。在治疗期间,患者不宜游泳或长时间使用电扇、在冷气空调的环境里作业、休息,以免寒邪内侵导致病情变化。
小儿哮喘话敷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徐钢
近十几年来,儿童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咳嗽的发病人数不断上升,中医认为这类疾病是先天禀赋不足、内有伏痰,加上感受外邪(如着凉,感染病毒、细菌等)或接触、食吸入异物(如海鲜,尘螨,花粉等)而诱发。因此,预防和减轻哮喘发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有效清除体内伏痰。敷贴疗法正具有这种功效,因此它在小儿冬病夏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敷贴疗法,就是应用有效的中药粉末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制成药饼,贴敷于相关的体表穴位,如定喘穴、肺腧、膏荒穴,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我们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加入导电板,通过微电流作业,促进药物有效成分的导入,从而使疗效更为显著。据对数千病案的初步统计,有效率在80%左右。如一位9岁女孩,已患支气管哮喘史6年,平时需应用吸入皮质激素来预防,每到秋冬气候转变时哮喘严重发作,咳嗽,气喘,呼气困难,难以平卧,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需要补液和应用大量的激素和平喘药,非常痛苦。经过连续三年大伏天的敷贴治疗,已无严重的哮喘发作。
敷贴疗法最适合在夏季入伏时进行,因为这些疾病在此时一般正处于缓解期,而人体的阳气此时易浮于体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有利于药物的有效离子成分进入人体。一般6次为一个疗程,每周2次。整个三伏天可根据病情轻重再进行1~2个疗程,一般连续做3~5年。
患儿在敷贴期间要避免着凉,防止感冒,禁食冷饮,饮食清淡。平时还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减少食入容易诱发过敏的食物、不玩长毛绒玩具等,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家里最好不养宠物。家长平时还可以采用一些食疗,如:取白蜜与核桃仁等量,将核桃仁捣烂加蜂蜜拌匀,隔水炖熟,每次一勺,用开水冲服,能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或取鲜山药克、甘蔗汁毫升,将山药去皮蒸熟捣成泥状,兑入甘蔗汁和匀加热服用,一剂匀分4次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两天服完,有止咳平喘之功。
皮肤有疾,试试浸泡熏洗法
上海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咏梅
人们听到最多的“冬病夏治”,大都是咳喘一类的呼吸系统疾病,殊不知皮肤科也有“冬病夏治”。临床上运用中医药在伏天治疗冬季易患的皮肤病,如老年人的手足皲裂、鹅掌风;儿童、妇女易患的多形性红斑、冻疮;过敏体质的手足部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也常收到较好的疗效。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浸泡和熏洗,一般自入伏开始,连续一周为一个疗程,通常需要2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5~7天。大多数患者经治后次年冬季可获改善,而一般以连续3年伏天治疗为最佳。
这里笔者列举治验两则:
一则是快餐店工作的王先生,双手长期接触碱性制剂及浸渍于调味料,手掌、指缝间渐起水疱,伴有瘙痒、脱皮,久则双手弥漫潮红,掌皮增厚、粗糙,皮纹加深,宛如鹅掌。每到寒冬季节,掌指皮肤必见皲裂,皮绽血出,疼痛难忍,无法工作,为此四处求治,却屡治不愈。无奈之下投石中医,我建议他不妨在大伏天里试一试传统的“鹅掌风浸泡方”熏洗、浸泡治疗。该方采用多味中药配伍而成,具有杀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每日熏洗、浸泡1~2次,每次30~40分钟,连续5~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在伏天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第一次王先生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进行了治疗,却在次年冬季大获改善,手部皮疹全然不见,工作自如。于是,他又连续2年进行了伏天熏洗治疗,终至手部顽疾完全痊愈,再也看不到他那双手缠满胶布的窘态了。
另一则是曾在病房工作的护工小施,自少年始每年冬季均患冻疮,发病时双手红肿瘀紫,手指肿胀,状如腊肠,遇热瘙痒,不慎抓破则出血溃烂,迟迟难愈,日久手部瘢痕累累,与她秀气的脸庞全然不符。尤其令她烦恼的是,一旦患病,双手无法下水,以致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被扰乱。对于这一类寒冬季节好发的多形性红斑、冻疮等病变,中医认为是寒邪侵袭、营卫失和、气血瘀滞所致,治疗宜理气活血、调和营卫,除在发病期间予以中药内服、局部理疗外,也可在大伏天予以活血通络、峻下逐水的中药熏洗、浸泡治疗,常用药物有红花、川芎、桂枝、芍药、甘遂、甘草等。小施接受治疗后,果然效果不菲,次年炎夏主动要求巩固治疗,言语间流露出喜悦的心情。
除伏天熏洗治疗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护理,如冻疮患者冬天注意手部的保暖与干燥,减少寒冷刺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和御寒能力。一旦受冻后不宜立即加热或用火烘烤,并在冬季可将红枣、赤豆、当归煎煮后常服,具有温通血脉、活血祛瘀之效。手足皮肤粗糙、易于皲裂者要注意减少与碱性物的接触,如使用洗涤剂时可加戴防护手套,并经常以尿素脂、甘油等涂搽。若确诊为有皮肤癣菌感染所致者,要加用治癣药膏,而系过敏所致者,更应注意减少过敏原刺激,严重者可配合药物内治疗法及脱敏治疗等。
1.分享文章:
点击右上角...按钮,“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ah.com/bfbzz/2029.html